![]() 《微塵大地》 作 者:凌仕江 出 版 社: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日期:2025年4月 在大地上找尋自己的影子 ——《微塵大地》自序 我不知一個人在大地上走了多遠,回頭眼裡盡是蒼茫,唯有命運轉折處的喜馬拉雅,屹立在世界高處,看着我漸行漸遠。 走出喜馬拉雅,我並沒有回到田園將蕪的故鄉,也沒有去往遠方的福祉,而是像一朵雪花落在喜馬拉雅的後花園——西南平原。一朵雪花要經受怎樣的煉獄,才能不被多元化的資訊覆蓋和融化?一個人要抱守零下幾攝氏度的西嶺雪山,才能清醒背對一場雪崩的轟鳴巨響而獨善其身? 西南平原,大地蔥郁,生態繁榮,浸潤人心。 面對世界之大,我常常問自己身在何處。因為樓群跨越式的瘋長與道路網狀式的延伸,這裡已看不見故鄉的金色麥田。但這裡離故鄉只有兩個多小時的車程,不堵車的情況下,大半天就可以完成一次往返。 遺憾的是,故鄉一路的叮嚀越來越大隱於市。 在這裡,我試圖找尋那些失散的蛙鳴與蟬聲,以及筍子尖上的竹象;我邂逅喜馬拉雅後花園綻放的晚櫻、木芙蓉、凌霄花、風信子、曼陀羅、七里香、百合、蠟梅等花草,它們給了失散者的找尋以莫大的喜悅與安慰,原來童年那些樸素的生態夥伴並沒有消失,我聽見花鳥蟲獸與自然的神秘對話,與人共情的大地芬芳,有的甚至如同鄉愁,跟隨我的筆尖,寄居於城市隔壁的昭覺寺或三聖花鄉。 西南平原,離喜馬拉雅並不遙遠。青藏鐵路從這裡出發,不久的將來,川藏鐵路也將從這裡出發,為更多返回喜馬拉雅的人提速再提速。來自喜馬拉雅的人,都願意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後花園。 這裡既有身心平衡的閒適,也有精神層面的構築,更有自然美學生活的文化營養。 我常常從這裡返回故鄉,也從這裡出發,去往別人的故鄉。我在這裡停下來思考中年的困境,書寫一個個離我而去的人間詞語。在向內開掘的文本敘事裡,所有詞語如同披上一件件衣裳般的往事,在時間的生命年輪裡,反哺一個人在大地上親近自然、尋覓自然、見識自然的冷暖。有時,它們就像街道上消失的雜誌舖,承載着光陰投射大地的思想與記憶。而許多時候,人,不過是雜誌裡翻過的某一頁時光,隨着大地上雜誌舖的消失,我們的生活隨之改變,更多人成了雜誌裡的空白格。這世界太多的人和事,面對滾滾紅塵,都容易成為記憶裡的空白,有時拾起一個標點符號,也是對時代的紀念與緬懷。 大地,意味着敘事的開放,不為散文邊界所束縛;而微塵則是自然浸潤生命的卑微,是一種氣質的養成。 這些文字,誕生於喜馬拉雅身後的西南平原,它們源自豐富的自然寫作資源,往前一步依稀可見故鄉胎記所殘留並蛻變的隱谷秘史;它們像老樹上的蜂包或蟲眼,容易在丘陵地帶的梅雨天滋生與腐爛,讓人窺見人性深處鮮亮的雀斑與腐朽的豹紋;它們跟隨我出發與歸來,如大地上抖落的一粒塵埃,成為我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養分。 在萬物更替、自然輪迴的大地之上,人的過往經歷渺小如塵,好在忠於觀察與敘述的個人,從沒忘記大地上自己的影子,以內省和明亮的寫作姿態,記下這些或長或短的卑微事物,致敬大地喚醒的悲涼與 溫暖! 凌仕江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