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上當爸媽這件事》 作 者:孫明儀 出 版 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15年12月 新手父母指南 “當爸媽”這件事,可以說是家庭生命很重要的轉折,坊間關於如何當爸媽的書俯拾即是,在我看來,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家都有兩把刷子,很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也對育兒非常有經驗。那麼在這樣一個網絡盛行的時代,各類文章難計其數的情況下,這本《愛上當爸媽這件事》到底有什麼特別值得被提及一二之處,是我閱讀過程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我常認為,成為父母應該是一個需要有意識去經歷的過程。很多父母不會否認成為父母是需要準備的,所謂的準備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從兩條紅線出現在驗孕棒上時?購買了最安全的嬰兒車、研讀各種派別的育兒理論,甚或是參加了越發昂貴的產前課程開始?成為新手爸媽時,你才發現當這樣一位皺巴巴的小生命來到你身邊,所有的理論知識都可能在夜半三點的哭聲中碎成一地。但讀完孫明儀《愛上當爸媽這件事》,我的第一個強烈共鳴是,無助其實很正常,所有我們所能看到的光鮮的社群育兒理論的背後,每個父母都有崩潰偷偷哭泣的時候(哈哈,希望我這麼說,不會嚇壞有心想成為父母的你們)。 作者孫明儀的心理諮商背景讓這本書與眾不同,原因在於她不像專家那般高高在上地指導,而是像一位懂你的朋友,書中真實的諮商案例,讓讀者看見自己的影子——那個因為哄不睡孩子而暴怒的父親、那個因母乳不足而自責的母親,都不是羞恥。最珍貴的是它解構了“完美父母”的神話。孫明儀提出“足夠好”的育兒哲學是:不必每次哭鬧都完美應對,不必每天準備有機副食品,偶爾的外賣不會傷害孩子。她教我們辨識“父母耗竭”的警訊——當你開始機械式地照顧孩子卻感受不到快樂時,就是該尋求幫助的時候。書中的“情緒急救箱”概念特別實用,五分鐘的深呼吸、一段喜歡的音樂,這些微小的自我照顧,往往是防止父母崩潰的最後防線。 在如今這個育兒建議泛濫卻令人更加焦慮的時代,《愛上當爸媽這件事》像一盞溫暖的燈,它不教你訓練嬰兒睡過夜的方法,卻教你如何在無數次夜醒中保持理智;不提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秘訣,卻讓你找回與孩子相處的純粹喜悅。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最終讓我明白:成為父母不是一場需要完美演出的考試,而是一段值得享受的旅程——即使旅程中充滿嘔吐物和崩潰的時刻。 除此之外,我還想說明本書更為適合華人父母。西方心理研究雖然比我們早了至少上百年,但對於東方人特有的家族、社群、文化,西方人士的了解仍相當有限。而長期以來,心理學或兒童心理研究多以西方的成果為教材,但對於華人爸媽來說,這些老外歸納出來的教養、育兒方式,在我們的家庭體系裡是否可行?西方的教養理論用在一個受東方文化薰陶的孩子身上是否適宜,我一直保持懷疑態度。所以,如果新手爸媽真的需要一本案頭書,不妨跟着孫明儀一起愛上當爸媽。 艾 思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