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回溯青島老別墅的人文歷史



《青島海岸線上的歷史坐標 ——老別墅的故事》 作 者:王開生 出 版 社:青島 出版日期:2024年8月

    回溯青島老別墅的人文歷史



    一九二〇至一九三〇年代,一批造型各異、頗具特色的別墅建築在青島南部沿海一帶興建,它們或隱於梧桐樹影之間,或直面浪濤拍擊的礁石之畔,猶如時光守護者,成為當地以“紅瓦綠樹、歐韻風情”而聞名的獨特城市風貌的重要元素,亦構成後來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地”的核心區域。

    青島本土作家王開生在其所著《青島海岸線上的歷史坐標——老別墅的故事》一書中,將五十五棟具經典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別墅,逐一解構分析,回溯人文歷史淵源,敘說建築藝術特色,為讀者揭開它們曾經蒙上的那層“神秘面紗”,藉此將青島百年城市脈絡及風雲故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作者以這些老別墅建築為“坐標”,從浩若煙海的“歷史塵埃”及零散凌亂的“時間碎片”中尋找並發現線索,將之串聯起一座城市滄桑巨變與文化交融的脈絡。翻開這本書,讀者不僅能觸摸到磚石之間凝固的歷史,更能讀懂青島如何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中淬煉出獨特的城市靈魂,以及這些建築為何成為青島百年發展歷程中的經典範例與城市記憶鮮活樣本的箇中原因。

    全書依據老別墅所處的“太平角”、“八大關”和“前海沿”三個地理位置,按上、中、下三個篇章對相應內容進行鋪排,並配有二百四十餘幅展示老別墅舊貌與現狀的照片。每個篇章起始均有一段介紹所在區域總體情況的“導語”,其中透過相對宏大的敍事模式,令讀者得以清晰了解有關老別墅的人文、歷史、地理等背景訊息。“這些豐富的敘事集合起不同時期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將青島灣、匯泉灣、太平灣、浮山灣的種種歷史過往放置在百年後的海風之下,每一處細節纖毫畢現。”

    書中對每棟老別墅的建造年份、建築設計師、建築規模與特色、業主(住戶)與用途、房屋流轉與沿革等均有不同篇幅的介紹及描述。從中可知,這些老別墅的建築外形有歐式、古堡式、文藝復興式、英國鄉村式、西班牙田園式、北歐濱海式、中西融合式、日歐混合式、現代主義、折衷主義等多種風格;其設計既有出自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等外國建築師之手,諸如:拉夫林且夫、尤力甫、帕士闊夫、尤霍茨基、白納德、畢婁哈、哈林斯等人,亦有當時年輕的中國建築師的佳作,請記住他們的姓名:劉耀宸、王屏藩、蘇夏軒、張新齋、唐靄如、徐垚、張少聞、劉銓法、王節堯、王枚生、張景文、陳瑞庭、黃佳模、郭鴻文、趙詩麟、陳其信、朱良佐,中國建築師的崛起使得青島建築綻放異彩。

    “每一塊牆磚都在訴說,真正的美從來不是單一文明的獨白。”中外建築師打造的與環境有機結合的各式經典建築樣本,其設計形式多樣,建築風格多元,文化背景豐富,使青島海岸線精彩紛呈,充滿活力。

    這些老別墅還與近現代中國風雲變幻的時局緊密關聯。其曾經的業主或住戶既有外國教會人士,亦有外國領事官員與商業大班,還有中國高官、巨賈商人與前清遜老,他們在此間的生活經歷對當時青島乃至中國都曾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作者在尊重過往史實的基礎上,連貫各種脈絡線索,向讀者直觀地傳遞出相關訊息與精彩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新中國成立後,這些老別墅多作為中央部委、軍隊及地方的療養院、接待處、招待所之用,故曾有多位國家與軍隊領導人、文化名人、知名科學家以及外國政要等下榻或暫住。其中包括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胡耀邦、華國鋒、陳雲、朱德、陳毅、賀龍、葉劍英、羅榮桓、羅瑞卿、徐向前、許世友、嚴濟慈、李四光、柳亞子、李苦禪、郭沫若、舒同、賀敬之、劉海粟、曹禺、艾思奇、孫犁、葉聖陶、茅盾等,許多重要決策、文學創作、書畫繪製、科技成果在此醞釀或形成。後期,還有的老別墅成為許多知名影視劇的拍攝場地,為延續城市歷史、傳承城市文脈、賦能城市更新增添新的佳話。

    “讓老建築活着,不是給歷史穿上時尚的外衣,而是讓時光的肌理自然呼吸。”這或許正是本書給予我們最珍貴的啟示:真正的城市記

    憶,從來不在博物館的展陳裡,而在人間煙火的傳承中。



    司徒一凡



89

鮮花
64

握手
56

雷人
41

路過
8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