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望洋山的軍事防禦體系 今年是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澳門雖然在二戰期間未被日軍直接佔領,但居民仍以各種方式支援抗日,其中更有走到前線參與。 處於中立地位的澳葡政府,也在軍事上做了一定的防禦準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東望洋山(俗稱松山)的軍事防禦體系。 作為澳門半島最高的山嶺,松山自古就是軍事要地。山巔除了著名的燈塔外,還有一系列軍事設施,包括炮台、堡壘和四通八達的軍用隧道網絡(俗稱防空洞)。一九三一年,澳葡軍方開始在山上修建類似歐洲馬奇諾防線的防禦工事,由葡萄牙軍人庫尼亞少尉設計並指揮建造。 這套防禦體系主要由三部分構成:首先是造型多樣的碉堡,採用鋼筋混凝土建造,半埋於地下;其次是設計獨特的炮堡,頂部種植植物作為偽裝,曾配備現代岸防炮;最後是軍事隧道,共分為四組,最長達四百五十六米,最短四十七米,將各據點連為一體。隧道內部功能完備,設有彈藥庫、指揮所、士兵休息室及機械室等戰備空間。整個防禦網絡直到一九五○年代仍在擴建完善。 戰時,這裡存放着發電機、海岸炮及各類武器彈藥,周邊區域被劃為軍事禁區。隨着一九六二年葡萄牙軍隊撤離,這些設施逐漸失去軍事價值,一九八○年代起東望洋山轉型為旅遊景點。 經政府修繕後,四組軍事隧道以字母編號:A組全長四十七米,位於東望洋炮台正下方,設兩個入口。B組為二百○七米,鄰近自然資訊站,有七個入口。這兩組隧道曾經開放予公眾參觀。 規模最大,保留完整作戰功能的C組,全長四百五十六米,隧道內有許多分支,隧道連接多個炮壘,成為山上最完整的防線。因其保存完好的指揮室、彈藥庫等設施,最能讓人了解當年澳門的戰備狀態。 這些軍事遺跡不僅見證了澳門在戰爭歲月中的特殊處境,也成為理解二十世紀澳門城市發展的重要窗口。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 田中泓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