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具身智能發展一日千里 從四月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五月宇樹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格鬥賽,六月“機超”機器人足球賽,再到下月北京將舉辦二○二五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今年以來,國內有關機器人的重大賽事不斷,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 作為二○二五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的首場測試賽,機器人足球三對三AI賽決賽上月廿八日在北京舉行。雖然賽場上的機器人仍欠缺默契,有觀眾也笑稱,全場最“忙”的是擔架,但瑕不掩瑜,所有參賽機器人已可以自主完成跌倒爬起動作,無需人類保護員干預。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稱之為“令人印象深刻的突破”,“雖然看起來滑稽,但支撐起來的技術卻非同一般”。就在網民們看熱鬧之時,中國具身智能技術已悄然進步。 奪冠的清華大學火神隊,今年早些時候在RoboCup機器人世界盃德國公開賽類人組成人尺寸組別的決賽中獲勝。談及國內外機器人的對比,火神隊隊長王與時認為,中國國產機器人在世界上已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他說:“去年看比賽的時候,國內外機器人的水平差距不大。但經過一年迭代,我們已經在世界上佔據了較為優勢的地位。這與中國在機器人方面的投入以及整個國家在工業配套設施方面的建設密不可分。” 競技賽事是最好的練兵場。目前,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於走出實驗室邁向產業化的階段。類似“實戰沙盒”模式的機器人競技對產業鏈帶動效應顯著。上游零部件企業獲得試裝機會驗證產品極限性能;AI公司借此收集高動態場景下的多模態數據進行算法訓練;賽事營運、直播轉播、IP開發等周邊服務則激發文旅、電競、傳媒等新興業態加速融合。賽事環境比傳統實驗室更貼近現實,不僅推動產品快速迭代,也極大提升技術的認可度,加速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千家萬戶。 人形機器人被譽為“機器人產業皇冠上的明珠”,快速發展的背後是大模型的賦能和數字仿真技術的進步。無論是在工業製造、商用服務還是家庭陪伴等領域,市場空間都非常廣闊。據高盛預測,在技術得到革命性突破的理想情況下,人形機器人二○二五年至二○三五年銷量複合年均增長率可達九成四,二○三五年市場規模將達一千五百四十億美元。 機器人在賽場上比拼,不只是爭個輸贏,更是為了解自身的不足,這恰恰是技術進步的關鍵。中國的發展根植於不斷的奮鬥與自我挑戰,機器人比賽就是這一發展邏輯的生動注腳。不少美國媒體高度關注中國在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進展,為“美國可能被中國打敗”而焦慮。但如果他們多看幾場中國的“機超”,多感受那些在“你輸我贏”之外更值得關注的事,或許對中美技術競爭會有新的領悟,也會更加理解為甚麼遏制、打壓擊不垮中國。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