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新紅專”輪邊航行邊進化



“新紅專”輪靠泊海口新海港(中新社)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實訓船



    “新紅專”輪邊航行邊進化



    哪種船能自主識別航道、完成泊位操作,還能在航行中持續進化?一艘名為“新紅專”輪的中國智能實訓船正將設想照進現實。三日,記者在海口登上全球首艘智能研究與教學實訓兩用船“新紅專”輪,探訪其智能航行的奧秘。

    船舶自主航行

    踏上“新紅專”輪甲板,最直觀的感受是其科技氣息。與傳統輪船相比,這艘長六十九點八三米、寬十點九米的船舶線條流暢、佈局緊湊,船體外側佈滿傳感器接口,內艙安裝多組智能終端。

    交通工具的自動駕駛可歸結為三步:感知、決策、控制。該船佈設一點五萬個監控點,這些攝像頭、激光雷達等設備,可實時感知周邊海況、障礙物與通航環境,使輪船具備“千里眼”和“順風耳”的能力。

    “這套‘太衍’智能系統就像船的大腦。”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宇航介紹,系統集成人工智能(AI)算法與自動化控制模塊,可實現態勢感知、自主航線規劃、航行控制和信息融合,“不僅能自動完成避障、調頭、變速等動作,還能實現船岸互通與遠程操控”。

    也就是說,在完成對傳感器採集數據的判斷後,系統可自行下達指令,通過全電力吊艙推進系統,驅動滿載排水量一千四百八十八噸、續航二千五百海里的“新紅專”輪精準運行。

    根據國際海事組織提出的分級體系,船舶自主航行能力共分為四個等級,類似於汽車的自動駕駛等級。

    “船舶在水面有六個自由度——前後、左右、上下,還有繞這三個軸的轉動,比汽車複雜得多。”大連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研發室主任孫鋒指出,這意味着“新紅專”輪並非“一次裝配、永久智能”,而是一個在航行中持續學習、自我進化的“活系統”。

    去年交付後,“新紅專”輪完成了香港訪問和多個海域測試。今年六月,該船開啟致敬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巡展航程,從大連出發,途經太倉、上海、泉州,最終抵達海南,全程預計近四千海里。

    “去年我們實現的是‘錨地到錨地’的自主航行,相當於汽車在高速公路行駛;如今已實現‘泊位到泊位’,就像車從一個車位精準駛入另一個車位。”孫鋒說,目前該船處於自主航行的第二至第三等級之間,正向“船舶自主駕駛”推進。

    不過孫鋒也指出,在識別海上小目標如漁網等方面,“新紅專”輪的系統需要持續學習。

    重塑船員角色

    孫鋒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船員將迎來角色重塑,“從傳統的操作者,轉變為系統管理者。這要求未來船員不僅掌握傳統航運知識,也需熟悉智能系統的運作與維護”。

    當前處於有人監管自主化航行階段的“新紅專”輪,為培養未來人才鋪路。船上的“馭海智啟”智能實訓中心,具備“駕、機、電”一體化智能訓練功能,配備的數字孿生模擬器,學員可在沉浸式虛擬環境中操作系統、演練複雜海況應對,並與真實船舶系統交互,提升綜合認知與實操能力。

    據悉,大連海事大學還建設了中國首個功能完備的“智能船岸基數字運控中心”。該中心與“新紅專”輪鏈接,可遠程操控船舶,未來有望同時控制三至五艘智能船舶。隨着操控系統的成熟,船上的一些崗位將逐步向岸上轉移,或將出現“岸基船長”、“遠程運控員”等新職業。

    隨着智能船舶自主等級的持續提升,孫鋒認為航運行業將迎來全新生態系統,或將圍繞人工智能運行出現更多的新崗位。

    (海口四日電)



    中新社記者    王曉斌



86

鮮花
90

握手
7

雷人
19

路過
6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