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特提斯洋精靈 活到老、學到老,固然是好;若無心向學,有好奇心也行。 澳門科學館開館初期,沒甚麼好玩的。不瞞你說,那年頭是衝着裡邊的海景麥當勞,和一定有位而且不收費的停車場,才偶然帶女兒去的。近年科學館活躍起來,有天文地理相關的節目,也有科技知識相關的活動、劇場,這還不夠熱鬧,你聽過“古特提斯洋”嗎? 在我去科學館看“古特提斯洋精靈”展覽之前,不知原來今天的印度洋和南亞地區,便是地球古生代至中生代的三疊紀,曾經的古特提斯洋。那些生存在以“億年”為時間單位的海洋生物化石“魚龍”,從貴州省博物館“游”到澳門,展現在我的眼前,教我對“龍”的神話形象重新思考起來。 此前我老是想不明白,比如《山海經》提到的“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的山神,又比如《西遊記》中的龍王三太子,又比如帝王專用的龍袍上的五爪金龍,形象都是從何而來的。魚龍化石提供了一些讓我發揮想像力的實證和刺激,其中最震撼的是魚龍的四肢。 展品之一的梁氏關嶺魚龍化石長達十米,可想而知牠翻江倒海之時,古人能不敬畏麼!現代人是沒見過,但我們的遠、遠、遠古祖先或者曾經親眼目睹,口口相傳,發展成龍圖騰崇拜也未可知。說到震撼我心的魚龍四肢,便不得不提孫氏新鋪龍,以及以電腦科技在展館屏幕重現的牠。只見牠擺動如我們手臂一般形狀的四肢,掌上五趾的長度與比例,讓人不得不聯想到自己的雙手。看着牠划水,我的手有點莫名的感覺,難道人類是魚龍進化而來的? 震驚中我看到了“海百合”化石,牠也是海洋動物,活着如百合花,化石如蓮蓬,美! 所幸我還有好奇心,沒有錯過這個在澳門難得一見的展覽。 水 月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