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長”的思考 我要說的是長輩的“長”,不是長短的“長”。 近日社會熱話的那個甚麼隊長,讓我想起了自己學生時期的“花名”。 回憶那些年的中學生,似乎特別喜好幫同學們改名,但是據我執教多年以來的觀察,大約是十年前的學生,還有少數是有花名的,現在則是“冇呢支歌仔唱”了。 也許是由於我們那時ICQ剛興起,年輕人們習慣了改網名,於是現實中也跟着流行起來。所以,我也不能倖免,被莫須有了一個花名:會長。 起初我是不抗拒的,也不能抗拒,正所謂“把口生喺人哋度”。但後來我知道這花名的由來,心裡就不太高興了。原來,會長是指“讀書會會長”,原因是我看起來就是個讀書人。平時是個少說話的人,就自然是多讀書,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I人。 那時我班是E人的天堂,I人的地獄。在那個留級率無上限的年代,幾乎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都有過留級體驗,所以我們這種沒留過班、正正常常地讀書、不夠活潑好動的學生,反像是種稀有動物。 成績好,分數高,也不完全是好事,高處不勝寒。另一個問題是資優分班,但不幸地,向來學校更青睞理科生,所以我這種只是文科比較好的學生,則進不了資優班,而被遺棄在一堆留級生當中,繼續充當異類,成了弱勢社群。 所以,這就是我莫名其妙地成了“會長”的故事。 長大後,我沒有當甚麼會長,只是在工作上擔任了科組長,也算是一種隊長。近年社會氣氛越來越捲,我這種逍遙派也被迫跟着思考起來,到底自己擅長甚麼,還有甚麼可以跟人捲呢? 於是,我能想到的還是帶學生寫作。這種事情,從前我是很被動的,現在只是變得較為積極一點,更主動去發掘學生的天賦,多教些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東西。但是,向來缺乏競爭意慾的我,想當然不會那麼順利。 現在雖然沒有了留級的問題,但仍然是理科優先於文科,尤其近年人工智能的熱潮,讓教育界更加大了力度推行本來就熱門的機械人和編程班。所以,我常遇到一種困擾,就是自己已經願意犧牲放工時間,想約學生討論他們的作品,卻常常被拒絕說,放學沒有時間談寫作,要去訓練準備機械人比賽。 這些學生當中,還有不少是女生。我想,不久的將來,可能小孩子也不用再分那麼細了,女生也不玩公仔了,再沒有人排隊搶甚麼黐膠花,齊齊玩機械人。 起初我想說的只是長輩的“長”,現在也不禁思考起來長短的“長”。 鳴 弦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