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澳鞋業籌賑東北兵災慈善會捐款收據 (圖片來源:澳門懷舊收藏學會尹德銜藏品) ![]() 澳門兵災慈善會捐贈戰地難民救濟會收條 (圖片來源:陳樹榮《籌賑兵變》) ![]() 澳門兵災慈善會捐贈十九路軍部收條(圖片來源:陳樹榮《籌賑兵變》) ![]() 勝利章。中華中學員生兵災籌賑會敬贈 (圖片來源:澳門懷舊收藏學會岑偉倫藏品) 長期捐輸 各界擬長期捐輸目標和實施辦法 為募集更多捐款,東北兵災會起初向各商店沿門勸捐,由於當時不同群體的勸捐日有多起,為避免商戶不便,該會主要向富戶勸捐,各行業組織則向所屬商店勸捐。不久馬占山失利,而此時爆發了上海“一 · 二八”事變,十九路軍奮起抗敵,澳門轉而支援上海抗戰,兵災會更名為“闔澳華僑籌賑兵災慈善會”。各界迅速構建行業集體報效、長期捐助、富戶定向勸募及底層民眾零捐等,全力支援祖國的抗戰救亡事業,澳門各界再次掀起捐款支援上海抗戰的高潮。 澳門兵災會為了支援十九路軍抗戰,一方面接受各種形式的捐款,另一方面鼓勵各界開展長期捐款活動。從一九三二年二月廿一日到三月廿一日,澳門疋頭行、理髪行、番攤行、鮮魚行,東興火等柴廠行、英坭行,花界福隆新街、宜安街各大寨,新填地花界全行四十五家,全埠花界女傭家嫂團、清平戲院、域多利戲院,洗西衣行,茶樓行西友、茶煙室行、牛欄行、金飾行、生熟煙絲行、西菜廚師行、紙料業行、中藥行、洋務行同業會、電燈公司、南北行牲口欄平和堂等,都制訂出長期捐助抗戰的辦法,上報兵災慈善會,作為開展長期捐款,他們均表示,各行業的長期捐款直至“滬難停息為止”。制訂該辦法的行業幾乎覆蓋了澳門華人的主要行業。辦法具體而可行,充分體現澳門華人的家國情懷。 澳門華人幼稚園和中小學也是捐款的有生力量之一。如星堂學校、利群女義學、潔文學校、允文學校、崇德學校、培育學校、振華英文學校、志道幼稚園、蘭室學校、尚實學校、林子裳學校、陶英學校、習成學校、蓮峰義學、崇本學校、漢文學校、尚德學校、際唐學校、佩文學校、勵英學校等三十多所學校師生,將節約的各種費用捐獻出來,作為支援上海十九路軍抗戰的經費。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學校師生用自己的愛國行動,實踐他們“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使命與擔當。 影響深遠 促進海內外聯合抗戰發揮作用 澳門各界不但支援了東北和上海的抗戰,而且在促進國內外僑胞聯合抗戰方面也發揮積極了作用。一九三二年一月,該會聲討張學良對東北淪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強烈要求他引咎辭職,“以謝國人”。澳門華人在援助上海抗戰中聲名鵲起,在全國抗戰中成為一面旗幟,海內外請求捐款或協助者不斷。一九三二年一月,廣州空軍第一中隊隊長鄧粵銘兩次來函,請求助購飛機;二月,南京陳銘樞請求援助;廣州市學生抗日聯合會請求捐助廣毫二千元;廣州培正校長黃啟明欲在上海戰地組織難民救濟會,派人到澳請求協助募捐;海外華僑義勇隊黃明堂軍長聲稱經費不足,請求澳門給予籌助。事實表明,澳門各界在促進海內外華人抗戰方面充當重要角色。澳門華人通過長期捐款計劃突破臨時賑濟模式,呼應了抗戰“長期抵抗”的國策,與上海市商會、十九路軍所建立的直通匯款渠道,形成“澳門募捐——上海落地”的支援鏈條。 經驗證明:在民族存亡之際,民間組織的自發組織和執行力,可成為國家禦辱的重要支柱,在捐款行為中所折射的階層鏡像,揭示了“愛國”作為價值共識對社會的深層整合作用,表明海外華人的愛國情懷可化為持續的抗戰支援力量。因此,澳門華人的抗戰救國運動是中國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撰稿及配圖:溫學權)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