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論 晚飯後見兒子伏案解數學題,妻子悄聲道:“這些題我連符號都認不全。” “經驗”二字,在科技狂飆的軌道上正急速貶值。祖父那時,鏤皮造鞋的手藝能傳家;父親時,手繪的電影巨型海報畫堪稱絕技。但當AI吐出《滕王閣序》的速度勝過童蒙誦讀,我們這代人的知識遺產,是不是一堆亟待回收的認知廢鐵? 然而,知識的迭代愈速,人性的底片反而愈顯恆常。孔子“父為子隱”的倫理難題,在當代不過轉換成“是否舉報子女網購私煙”;張愛玲筆下的情愛算計,與交友軟體裡的權衡何異?儒家那套“己所不欲”的金科玉律,在網絡霸凌的時代竟更顯鋒利。然而網商在巨額的利潤下,眼裡卻哪有仁義?直是將“君子愛財”的利劍,褪去了“取之有道”的劍鞘。 父母輩總愛拿“我吃過的鹽”來鋪墊兒女的成長道路,卻不知地殼早已板塊漂移。母親當年不喜我讀閒書,如今她會捧着抖音哈哈在笑;父親向以“勤快”為圭臬,怎料電影院在他退休前已轉用電腦噴畫。我們對孩子若還念叨着“勤能補拙”,當看見AI能即時翻譯多種外語時,那“勤”字懸在嘴邊,總覺如蟬蛻般空洞。 整理舊物時,在一堆文件夾中找到一疊泛黃的獎狀——其中有高中數學競賽的第三名。兒子湊過頭來唸出分數:“媽,爸當年這成績在我班只能排倒數呢!”笑語中,我驀地看清經驗的真相,它從來不是燈塔,而是螢火蟲。微光雖暖,若硬要充作太陽,反凸顯提燈人的夜盲症。我就着這微弱的光線,寫下這八行: 書脊的竹簡在塵下結痂/壓不住休眠的閃電/當指尖點破液晶的薄霜/青苔突然爬滿光年/所有的骸骨都在剎那開花/經驗的廢礦深處/月光正提煉一朵/不凋的性靈 王 和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