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風長盛不衰 據說武打明星李連杰身患重病,孰真孰假難以考究。但當年由他擔綱演出的《少林寺》,影片中他敏捷的身手將中華武術那種剛勁、靈巧發揮到淋漓盡致,觀眾看得如癡如醉。有人認為他功夫了得,但他在接受訪問時卻強調自己是武打明星,並非搏擊高手,這也是實話。現在的武術競賽,項目既有拳術套路,也有散打,說明這是兩個範疇的事。當然,拳術套路玩得好,而自由搏擊也打得不錯的也大有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澳門拳手往香港參加搏擊比賽,不少人都能獲得金牌。因為他們要跑步練氣,而我則醉心於長跑,所以練完跑後便有機會閒聊了。有一次與一個金牌拳擊手交談,他深有感觸地說:“公榮,你跑步輸了,下次練好一點再去比賽,一點損失也沒有;但我們打搏擊的則不一樣,就算你擊中對方十拳,對方也會回擊你兩三拳的,沒有可能只有你打人,別人不打你的。”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澳門學武之風甚盛,大概是與武俠小說流行有點關係吧?我的朋友阿球是個武術迷,當時只是一個青少年,閒談起來他還念念不忘當年追隨一個師父學柔道。這個師父既習柔道也習太極,尤其擅長推手,他嘗試將太極四両撥千斤的柔與柔道結合。阿球說經過練習後,自己便與其他選手比試,當被對方扯近作背摔時,自己便全身放軟,像頭死豬般貼着對方,小腿則纏着對方的小腿,結果把對方弄到筋疲力竭時才將對手摔跌。朋友說這些怪招有點像周星馳在《少林足球》用的那些“纏”功。 武俠片似乎是永恆的主題,李小龍的《唐山大兄》,成龍的《醉拳》,再到李連杰的《少林寺》和甄子丹的《葉問》,這些電影除廣受歡迎外,還有效地推動了本地武術運動的發展。 公 榮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