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伯爵綜合醫院内鏡診療中心的消化道內鏡檢查設備 多因素增患癌風險 醫生:早診早治防癌關鍵 【澳門日報消息】“早發現、早治療”是癌症防治的重要理念,免費的大腸癌篩查則起到“早發現”的關鍵作用,加上下調年齡層,料有更多居民受惠。 親屬曾患病風險增 關於大腸癌高風險人群,吳雅婷介紹,包括不可改變的因素與可改變的因素。其中,隨着年齡增長,患大腸癌的風險會上升。為此,是次將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參加年齡下調至五十歲,希望讓更多人及早受惠。如果直系親屬(如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曾罹患大腸癌,尤其在年紀較輕時發病,個人風險會顯著提高,需要特別留意。一些遺傳性腸病,也會增加風險,個人若過去曾長過大腸瘜肉(特別是腺瘤性瘜肉),或患有多年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風險也會相對增加。 以下習慣都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例如飲食不均衡,經常攝取大量紅肉(如牛、羊、豬肉)和加工肉品(如臘肉、香腸、罐頭等),蔬菜水果和全穀類攝取不足,缺乏運動、長期久坐、肥胖、吸煙、酗酒等。這些因素都可透過日常行為改善。即使沒有上面這些風險因素,到五十歲,也建議開始篩查。有家族史或其他高風險情況,需要諮詢醫生意見更早篩查。 預防方面,應保持健康飲食,堅持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同時遠離煙酒,這些生活習慣不只預防大腸癌,對全身健康,例如心血管、代謝疾病等也有幫助,重點是要長期堅持。 便血腹痛及早求醫 她提醒,如身體出現異常情況,包括排便習慣明顯改變,大便形狀異常,排便後總覺得拉不乾淨,便中帶血則是很常見的警示,可能是鮮紅色、暗紅色,或整條糞便呈黑色、像柏油一樣。此外,若經常腹痛、腹脹或絞痛,且持續不改善,出現體重異常下降,感覺容易累,或檢查發現貧血,但找不到其他原因,必須及早就醫檢查。 最關鍵一點是,早期的大腸癌,甚至某些有風險的瘜肉,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如果等到出現症狀再就醫,可能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故不能靠感覺,主動篩查才是關鍵。 篩查可以顯著降低大腸癌死亡率,提高存活率與生活品質,減輕未來治療的身心負擔與經濟壓力。本澳目前主要透過糞便潛血檢查作為初步篩查方法。這是一項簡單、安全又方便的檢查。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再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以確認有無瘜肉或其他異常。對於一般風險人群,建議從五十歲開始定期篩查。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