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漁之子的星海旋律



澳門原創音樂劇《星辰大海 · 冼星海》選段《漁之子》

晚會主要演員和表演團隊均來自澳門各界

晚會展示澳門各界“愛國愛澳”的心聲

澳門少年合唱圑演繹《漁之子》

    《濠江歡歌向未來》參與者心聲



    漁之子的星海旋律



    《濠江歡歌向未來》榮獲第三十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組委會特別獎,這份喜悅不僅屬於演職團隊,更屬於整個澳門文化界。白玉蘭獎作為中國電視藝術的最高榮譽之一,意味着澳門的演出作品不僅僅是本土情懷的抒發,更能在國家級的藝術舞台上獲得共鳴。



    這份榮譽,是對澳門文化工作者多年來堅持創新與傳承的肯定,也讓我們更加堅信——澳門雖小,但她的故事、她的聲音,值得被世界聽見。

    聽着《漁之子》的一字一句在《濠江歡歌向未來》文藝晚會中奏起,不禁跟着唱起來,筆者創作這首歌時的激動心情與這刻完美重疊。熟悉的方言與音樂,講述這片土地最深沉的故事。歌曲以冼星海童年的故事作為藍本,不僅因為他是澳門的驕傲,更因為在這位漁村少年的身影裡,我看見了澳門文化工作者共同的使命——從小小的漁港出發,最終讓自己的藝術成為連接東西方的橋梁。

    我常想像,百年前的那個黃昏,冼星海是否也曾站在同一片沙灘上,聽着漁民哼唱的鹹水歌,讓那些簡單而深遠的旋律走進心中。《漁之子》中的每一句歌詞,盡是母親對冼星海的祝福。填詞時,我刻意保留了許多漁民方言的韻味,那些質樸的詞彙裡,藏着半島最真實的呼吸。

    相隔五年再次參與回歸慶典創作,才驚覺時間在我們身上刻下的變化。二十周年晚會時,我戰戰兢兢地學習如何將澳門的市井氣息提煉成舞台上的藝術語言;如今二十五周年,我已能從容地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轉化為結合旋律的文字,某種意義上也是國家文化自信的縮影——我們不再只是模仿外來的藝術形式,而是學會了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獨特的故事。

    我注意到愈來愈多年輕的澳門面孔出現在演出團隊中。他們帶來創新與傳統的融合作品,都在證明這座城市的藝術生命正以驚人的多樣性延續。那一刻我彷彿看見了冼星海當年將西方交響樂與中國民謠結合的勇氣。文化傳承從來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讓傳統在新的創造中獲得重生。

    當舞台背景投射出漁村夜空的點點星光,再想像到今天的繁華,我突然明白,我們這些文化工作者,或許就要充當時代的翻譯者,將過去的記憶轉譯成未來的語言。歌曲尾聲,合唱團吟唱歌詞“有朝見到壯麗黃河”時,既是對遠方的呼喚,也是對這一代澳門藝術家的期許。以創新帶動傳承,澳門這座微小的城市,正以其獨特的混血氣質,為中國的文化自信提供一種特別的註解。

    二十五年的回歸歷程,讓澳門文化從“被表述”到主動發聲,這種轉變來之不易。我期待着,在下一個五年、十年的慶典舞台上,會出現更多澳門文化工作者譜寫的新篇章。正如冼星海當年在艱難歲月中仍堅持創作《黃河大合唱》一樣,今天的我們也應當相信,藝術的力量能夠超越時空,讓一座城市的精神永遠地流傳。

    願澳門這片文化土壤永遠豐饒,願每一個在這裡成長的藝術靈魂,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旋律,融入祖國繁榮昌盛的大合唱中。





    文:陳志宏



84

鮮花
15

握手
87

雷人
97

路過
43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