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役勞動:印度的現代奴隸制 印度總理莫迪曾經豪言要把印度三萬五千億的工業經濟規模提升到五萬億美元,因為現今國際大環境,正好對印度有利。其言下之意,是美國把中國視為頭號對手,要在產業鏈上去中國化,迫使一些西方企業要把生產線遷離中國,印度正好食正條水,承接由中國流出的產業供應鏈,取代中國部分產能。然而,縱使國際大環境對印度有利,而印度也有大量勞動人口,但是否就有能力承接由中國流失的產業鏈? 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發表的《二○二四年印度就業報告》指出,印度勞動力的主要工作形式,大部分是在非正規部門從事低品質工作,報告指印度九成的勞動力屬於非正規就業,其中許多工人是強迫勞動或因欠債而需要以勞動來償還——“債役勞動”的受害者。印度早在一九五四年就通過了國際勞工組織第二十九號《強迫勞動公約》,並於一九七五年廢除了“債役勞動”(欠債以接近賣身為奴形式來償還)。不過根據“行走自由基金會”的數據,印度是世界上現代奴隸制受害者人數最多的國家,每千人之中就有八人是事實上的“奴隸”,真實的數字可能更糟糕。可見立法是一回事,執法卻完全不是那回事了。 二○一六年,當時的印度勞工部長向議會表示,全印度約有一千八百四十萬“債役勞工”,政府努力要在二○三○年之前解救並安置他們。可是二○二一年底,有議員在議會詢問這救助目標進程如何時,政府的答案是:由二○一六至二○二一年這五年間,僅有一萬二千名“債役勞工”獲救助和康復。 換言之,五年間只達標萬分之六點七。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了。 (印度是全球最大強迫勞動經濟體 · 九) 沈 實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