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雜質” 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的“團結十講”第二講本應傳遞凝聚共識的信號,卻因一句“打掉雜質”引發軒然大波。從公開演講到社交媒體論戰,這場圍繞“雜質”的爭議,不僅撕開了台灣政壇的虛偽面紗,更暴露出民進黨當局治理邏輯的深層危機。 “雜質說”的荒誕性,首先在於將政治異見污名化的危險傾向。把不同聲音視為需要剔除的“雜質”,本質上是對民主多元的背叛。當賴清德聲稱要通過選舉、罷免“千錘百煉”時,民眾看到的不是“團結”,而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威權思維殘餘。無怪乎網友諷刺“團結由你說出來真諷刺”——一個將“罷免”與“團結”掛鈎的政治人物,又怎能真正贏得民心?島內一項民調顯示:近八成網民將“雜質”標籤指向執政黨,這是民眾用滑鼠投出的“不信任票”。資料背後,是台灣社會對民進黨當局的三重失望:經濟民生的長期停滯,讓“搞好經濟自然就會團結”成為民眾最樸素的訴求;政治操弄的頻繁上演,使“四個堅持獲八成認同”的官方敘事淪為笑談;而“罷免政治”的濫用,更讓民主機制異化為排除異己的工具。當執政黨沉迷於權力鬥爭,卻對青年低薪、房價高漲等真問題視而不見,被視為“雜質”實為必然。 這場爭議的本質,是島內政治生態的嚴重扭曲。民進黨將“轉型正義”異化為“清算異己”,將“民主選舉”降維為“選票戰爭”,最終導致社會陷入“非綠即敵”的撕裂困境。畢竟,把“雜質”掛在嘴邊的人,往往才是撕裂社會的最大“雜質”。 馬田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