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鬧“米荒”? 大米是日本人的主食,誰能料到,去年八月起,供應向來充足的日本居然鬧起了“米荒”。一時間,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地的超市風聲鶴唳,米架空空如也,連大米產量第一的新潟縣也不能倖免。米荒陰雲為何籠罩日本?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客觀上受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自然資源、人口密度等條件制約。去年新潟縣遭受突如其來的乾旱,糧食減產百分之二十,加之日本受地震、核廢水排污、日圓貶值疊加因素的影響,日本人開始恐慌性搶購並囤積大米,令日本大米供應雪上加霜。 其實,有一個無形之手左右日本的大米生產,即農協。一方面,它遊說日本政府限制大米的播種面積;另一方面,鼓動對進口大米設置百分之七百八十的進口關稅,並附帶嚴格的大米進口指標標準,包括微量元素、營養成分、化學殘留等,從國外進口大米簡直就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農協、農民是日本政府農業政策的受益者,攢得盆滿缽滿;廣大日本消費者則是農業政策的受害者,為購米而憂。 大米作為日本人的主食,一直受到青睞,是日本家庭餐桌上的必備食物。米飯配主菜、湯,加上小菜便是日本人豐盛的佳餚。另外,壽司、紅豆飯、咖喱飯也以大米為主。隨着日本旅遊復甦,愈來愈多外國遊客前往日本觀光遊覽,僅去年就有三千萬外國遊客訪問日本,帶動了日本餐飲業的興旺,也增加了大米需求。以往,在日本餐飲店進餐加米飯是免費的,現在因大米漲價,加米飯需另收費。面對這一波又一波的米荒,日本人叫苦連天,深感憂慮。日本政府不惜從政府儲備糧中調撥一部分大米救市,終因數量有限而無濟於事。 二〇一九年筆者在滬,一天下午在古北新區逛一大型超市,見大米貨架一袋二公斤的日產“越光”大米,標價一百八十八元人民幣,詢問商場經理得知,日產大米熱銷,消費者多為滬上中、高產階級及在滬日本僑民。可眼下連日本本土都在鬧米荒,不知滬上那家大型超市米架上還有日產“越光”大米在售嗎? 看來,日本鬧米荒,既有日本固有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密度等制約因素,也有因惡劣天氣變化等帶來的恐慌性搶購,但從深層次上講,是日本政府農業政策的失衡所致。若日本不改變其農業政策,米荒問題恐難以解決。 此時此刻,耳邊迴響起一位偉人的教誨:“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 亦 聞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