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抄功課” 研究人員找來五十四名參與者,讓他們戴上腦電圖設備,並要求他們在四個月內的時間完成多篇文章。他們被分為三組:ChatGPT組:使用ChatGPT輔助寫作。Google搜尋組:只能使用傳統的搜尋引擎。純大腦組:只靠自己的大腦思考與寫作。結果,長期依賴ChatGPT的使用者,其大腦連結性顯著下降。當他們被要求脫離AI、獨立寫作時,他們大腦內的活動模式看起來更像是寫作新手,而非經驗豐富的作者。這正是大腦外包的直接後果:你將建構論點、組織文字的認知重任完全交給了AI,就像請了代駕後,自己卻忘了怎麼開車。 【摘自:〈MIT研究:過度依賴AI會帶來認知失憶〉,程世嘉,翻轉教育,二○二五年六月十九日】 以往,做創作、做分析,抑或要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無不需要運用智慧,突破前人基礎,又或是發掘最有效率的方法;而在一次次的失敗和嘗試後,個人的能力和思維都會有所成長。但當AI工具面世,所有的思考過程都化成一句或數句的指令,只需將指令逐一輸入,成果就會呈現眼前。 這做法其實如“抄功課”無異。我們之所以要做功課,乃是因為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透過思考、實踐,逐步將外在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學問;而功課的設立,就是要評估大家對知識的吸收程度,繼而作調整或鞏固。不過,“抄功課”只是搬字過紙,過程中只有模仿,並無經過任何思考和分析,結果,功課可以準時交上,但一旦面對測驗和考試,一切也都無所遁形。 求學期間抄功課,短時間或可蒙混過關,但始終會有測驗考試來逼使自己正視現實,但利用AI在工作中“抄功課”,只會一直沉迷,長此下去,只會泥足深陷,將思考能力完全奉上。 穆 森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