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避秦 今之移民 蘇軾有過很多像格言又像語錄的說話,把它抄集起來,作為自勵亦多裨益。記得他曾說過:“行不違道,言不違仁。”既是言行都符合於仁義道德,可稱之為“完人”矣,夫復何求?然而他有更高的要求。他在《薦誠禪院五百羅漢記》中,要求“論必作,作必成”。 我聽有人說過:“日本人做事,做了也不張揚;德國人做了才說,我們中國人未做已先說。到最後,事成不成?或者根本沒有做?天曉得。”在他《答王庠書》有云:“儒者之行,多空文而少實用。”難怪有“九儒十丐”之說。讀書人的排名,只是在教化子之前,寧不悲哉⁈ 撇開讀書人不說,那麼要說甚麼人?常言道:“仗義每多屠狗輩。”如今狗已成為寵物,屠狗者亦已轉行,所謂“屠狗輩”並非一定以屠狗為業,這不過是泛指沒有讀過書的人。讀過書的人都走到“人上人”的位置 ,或當總統,或做元帥,大權在握,戰爭由此起,動亂由此來,烽煙四起,居無樂土,息無寧日,妻離子散,天災人禍,或地震,或水災,或疫情,或失業。 洪邁《容齋隨筆 · 三筆 · 卷一〇》:“在記和詩中,作者虛構了一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沒有壓迫剝削,人人自食其力,和平寧靜、風俗淳樸,與世隔絕的社會。這是‘桃花源記’的社會,以記託自己的社會理想、曲折地表達了他對當時戰亂現實的不滿。” 今天我們對戰亂的現實何嘗不是如此?《桃花源記》云,在短短數日中,村人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在當時,人稱此舉為“避秦”,今天的人說是移民。所不同者,今天的移民是貧賤不能移的。 冬春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