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夜無人能睡》讓觀眾深思 ![]()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藝術節票房火紅 漫談藝術節(下) 尼修斯 對比今年藝術節眾多大眾化口味的節目,澳門炫目劇團的話劇《今夜無人能睡》更顯珍貴。它的題材看似平凡卻又獨特,面對社會底層長期病患者的家庭關係,沒有送上廉價硬要人哭的熱淚,導演直視人性黑暗,其可論性為藝術節爭回不少分數,令二〇二五年的整體節目沒有陷入單一的泛娛樂化陷阱中,實在難能可貴。 《今夜無人能睡》以荒誕手法呈現三婆孫的複雜關係,外加三位“入侵者”:男社工、買春宅男及女傭工。突破傳統悲情敘事,故事講述兩姊妹與病弱外婆同住,姐姐原為照顧者,車禍後傷殘,淪為被照顧者,三人既依賴又互相傷害。男社工和買春宅男有如兩個象徵符號,他們的出現激發出姐姐生理和心理的矛盾。而當中不少場面,例如男社工的動情一吻、宅男的性侵,是真實或是姐姐的幻想,留有很大的想像空間。甚至外婆的去世,是否姐妹所為,細思恐極。劇作透過女性角色展現權力鬥爭與人性弱點,男性角色則襯托女性在情慾與經濟中的處境。未入場前,不少人以為是常見照顧者題材的心靈療癒劇或社會寫實劇,但本劇寫實與荒誕並置的手法,聚焦人性缺陷而非社會問題,透過角色對照,有着濃濃的哲學味。《今夜無人能睡》的票房不佳,有可能是藝術節中墊底的,但它的內涵卻可能是藝術節的頂尖。有問過兩位長期支持澳門演出卻沒有購票觀看的朋友,一位說是看到宣傳提及:外婆年老失智,姊姊意外傷殘,妹妹養家活口……她以為是典型榨眼淚的倫理劇,嫌其老套而遠之;另一位是看到宣傳所寫“直擊社會底層家庭的困境,揭開在長期照顧重擔下,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無處傾訴的悲歌”,狀甚沉重,近來世界發生不少悲劇,故不想入劇場仍要繼續沉重。可能是票房告急,演前一星期,藝術節變陣出了一篇愛回家式的宣傳稿:“……姊妹倆的八卦時光、婆婆的詼諧……把家庭吵鬧背後的點滴溫情盡情展現……彷彿能聞到家中飄散的飯菜香氣……”,如果真的因這篇宣傳而入場,看後可以狀告消委會,產品內容與描述不符了。不過,這也可看出籌辦人員的努力,沒有坐以待斃,千方百計要把作品推介,一張門票一滴血啊! 藝術節的節後新聞稿,提及出票率達百分之八十五,是近年的佳績,符合大眾口味的節目選取,及超便宜的票價應是主因。這種風格會否延續下去?但藝術節的定位除了是入場率,花了錢要有回報之外,對於提升欣賞藝術的水平,是否亦應有更仔細的分層思量呢?而低票價是雙刃刀,藝術節的節後報告固然好看,但對於一些有志全職發展,需要依靠票房收入而無法大割價的民間藝團來說,觀眾比較之下,更難將票價維持在合理水平,影響甚深。 藝術節已辦了三十五年,仍需不斷自我詰問,是時候回歸一個最原始的問題:為何要搞藝術節?熱熱鬧鬧、意思意思又一年,它有達成任務嗎?有向目標邁進嗎?——不過前提是,它有設定理念和目標。“節慶”是件很玄的事,它有着儀式化、群體化的特質,可以撩撥集體亢奮,建立存在感,達成我們是一伙的文化記憶。在城市形象上,它可以有機地提出宣言;在經濟上亦可出現消費成果。不同的主辦者自有不同的添加和取態,路在何方,不能不想。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