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漢明和採訪團成員合照 ![]() 香港“大豆科學家”林漢明,推動大豆研究從實驗室、應用到實際種植。 破解基因育耐鹽耐旱新品助農發展 港大豆科學家:論文寫大地 從細菌研究轉向冷門的農業研究,香港“大豆科學家”林漢明憑藉一份“讓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執着,在大豆基因領域深耕二十餘載。他帶領團隊突破技術與地域限制,從零起步建立大豆基因庫、破解基因密碼,並與內地育種家合作,培育出耐鹽、耐旱、耐高溫的新大豆;更將實驗室成果應用於實際種植,在內地貧瘠土地試種耐鹽耐旱大豆,與巴基斯坦農民合作培育適應攝氏四十度極端氣候的“高溫大豆”,甚至正在研究“太空大豆”。 棄醫從農改變世界 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回憶,其最初的研究方向並非植物,博士論文是在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做細菌研究。當時醫學研究已人才濟濟,年輕又充滿幹勁的他,“希望能做出改變世界的事情”,於是決定投身農業研究。他偶然了解到大豆起源於中國,與中國有深厚淵源,相當重要,卻鮮有人研究,因此選擇大豆研究。 “萬事開頭難”,林漢明在啟動大豆研究時也遇到了諸多困難。他表示,在一九九七年回流香港任職香港中文大學時,當時的大豆研究技術並不成熟,並非水稻等熱門領域,因此申請研究資助到處碰壁;當時香港社會也認為農業非香港主流產業,質疑為何要從事大豆研究。但林漢明認為,“技術不應受地域限制,否則什麼都不用做”。 自資進行實驗種植 在研究經費短缺的情況下,林漢明並未氣餒。他與太太商量後,每年拿出一個月的薪金到內地農村進行抗逆大豆的實驗種植。他分享道,其研究的大豆並非採用轉基因的方式,而是通過篩選出耐鹽、耐高溫品種,利用科研技術加速篩選過程,培育能適應不同土地和環境條件種植的不同大豆。 即使成功種植,部分地區也面臨推廣問題。林漢明舉例說,巴基斯坦當地農民種植大豆規模小,難以找到買家。他現計劃將大豆製作食品的方法傳授給當地,正與在香港的巴基斯坦裔學生合作,共同找出適合巴基斯坦人口味的大豆食品,從而推廣大豆種植。 “如果我們的研究能‘寫’在大地上,我們和這些地方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林漢明認為,科學研究除停留在科研雜誌外,更重要的是應用,扎根土地,“希望透過科學改善人民的生活”。 在產學研結合方面,林漢明主張要實現可持續的科研,不能單靠政府給錢,因為政府一旦停止資助,研究將難以為繼。因此,雖然從產品轉化為產業的過程充滿挑戰,需要找商業伙伴、簽約、找律師、找市場等,但林漢明仍願意嘗試。 未來朝深加工發展 展望未來,林漢明說,團隊將繼續開展種子研究,如林下種植、邊緣土地種植等,這些對農業發展意義重大。 目前種植種子的利潤有限,林漢明認為盈利的關鍵在於將大豆加工成高檔營養品。全球功能食品市場價值達千億美元,而大豆富含異黃酮、皂苷、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極具開發價值。他們將通過科學加工手段推動產業發展,同時結合數據、物聯網等現代技術,為氣候和農業建模,推動農業與未來的結合發展,推動成果超越生物學範疇,真正落地生產。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