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士強 共生生態的實踐:從個體善舉到系統賦能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寫道:“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這鄉土性,恰似一條無形卻堅韌的紐帶,將華夏大地的萬事萬物緊密相連。 茅台在鄉村再造實踐中,深刻理解土地的價值,以實際行動詮釋着對土地的敬意。 2012年,河南億星實業集團創始人李士強義無反顧地來到豫皖交界的李寨村擔任支部書記。彼時億星集團年銷售額逾10億,他剛被評為“河南省最具影響力民營企業家”。 初回李寨村,面對的是千頭萬緒的難題。基礎設施落後,村裏連一條像樣的水泥路都沒有,每到雨天,村民們出行便舉步維艱。教育資源匱乏,孩子們在破舊的教室裏上課,教學設備陳舊不堪。更喪氣的是,當地的傳統農業收益微薄,難以支撐村民改善生活。但李士強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他深知,要想改變現狀,必須從根基入手,在土裏栽種希望。 “經銷茅台酒三十多年,它教會我‘大品牌要有大擔當’。”李士強撫摸着辦公室裏的茅台酒,“責任”二字他常掛在嘴邊。 他將數億元投入轉化為“千畝糧田+智慧漁場+供港蔬菜”等產業矩陣,使村集體的資產從零突破,村民人均收入不斷增長。更具創新性的是他經濟上的分紅模式,設立了“長壽基金”“教育獎勵基金”等。這種立體化幫扶讓李寨村從貧困村蛻變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 2017年,李士強走訪村民劉勤英家,土牆上的一張照片讓他怔住:畫面中他正給女孩李晶晶頒發教育基金,玻璃相框被擦得鋥亮。“讓女兒永遠記住這份關愛,”劉勤英這樣解釋道。如今晶晶不負眾望考上大學,在鄭州市金水區當教師,走上了教書育人的道路。“教育基金”已滋養出多名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是他們中不少人共同的志向。 李士強的“土壤改良”哲學,在李寨村這片實驗田結出了最甜美的果實。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村民人均年收入從起初的約2700元增長至2024年的29000餘元,增長了十倍以上。他的公益實踐不是簡單地輸送養分,而是重構土地的自我滋養能力。 土地,它記得住每滴汗水的重量。屬於道真人的第一支牙膏誕生的背後,離不開茅台集團派駐池村村黨總支部副書記、駐村幹部袁桂的付出。 “我是自己申請駐村的。”2023年的抉擇場景依然記憶清晰:在茅台車間工作多年後,向組織遞交申請時,他答得乾脆,“我是農村娃,想看看現在困難的農村是什麼樣的,又能為它做些什麼。” 為了給村裏造血,他將目光投向新產業的發展。但產業升級遠比設想的艱難。當袁桂發現全村約5噸的金銀花產量僅能創造60萬元產值時,他認定“規模化不適合池村,我們要做小而精。” 袁桂在綏陽縣考察時發現山銀花的藥用價值,果斷找到國內知名院校進行深度開發,與牙膏生產企業貴州苗老藤達成深度戰略合作,並成功將山銀花和五倍子運用到牙膏的研製上。“池村村五倍子牙膏”“池村村山銀花牙膏”等成為“一村一品一特色”,一經推出就深受市場青睞。“我們準備繼續加大和國內知名院校進行合作,開發出更多適用於市場需求的產品,促進村民增收,達到深度幫扶的目的。” 剛到池村不久,袁桂走訪村裏最遠的一戶人家時,在山林間摔了一跤,腰椎間盤突出急劇惡化。手術後需要佩戴的夾板,成為他駐村生涯的特殊勳章。“那三個月我像穿鎧甲的武士”, 家人的支持藏在細節裏,連4歲的兒子都學會了幫要起床的他穿戴夾板。 村子的變化藏在資料裏。池村村民的收入逐年穩步增長,數千畝產業基地星羅棋佈:高粱在坡地泛紅,前胡抽出紫穗,羊肚菌大棚在廢墟上重建。 2015年以來,茅台集團累計投入幫扶資金4.5億元。道真的產業如雨後春筍,食用菌、高粱、蜂蜜、中藥材皆生機勃勃。 土地最懂感恩,企業和個人在土地上傾注的善意,最終都會轉化為鄉村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