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推動成立廈門國際銀行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 首家中外合資銀行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早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就對金融領域的一系列重大命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長遠謀劃和有益探索,形成了大量原創性理念,開創了多項變革性實踐,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為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源頭活水。 鷺島碧波,通達四海。與鼓浪嶼隔海相望的廈門國際銀行,今年迎來成立四十周年。作為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珍藏着一張特別的營業執照——“工商企合總字0001號”。 四十年前的廈門,經濟特區剛擴大到全島,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資金短缺。 一九八五年六月,習近平從河北正定來到廈門,擔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分管財稅、金融等工作。為解決“錢袋子”問題,習近平牽頭金融體制改革,推動成立廈門國際銀行。 福建的優勢在僑資。如果有了同僑資合營的銀行,就提供了引進僑資的渠道。廈門國際銀行積極引入僑資、外資,通過債券承銷、股權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引來金融活水為特區建設提供了有力資金支持。 推進金融改革開放 廈門國際銀行的誕生是中國金融史上的一次重大創新,是中國金融早期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 率先建立經濟特區金融體系、率先借外債搞基礎設施建設、率先成立外匯調劑中心……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立足福建實際,大力推進金融改革開放,為福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金融保障。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就提出,“‘經濟大合唱’,得有總指揮”、“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在他的指導下,黨政部門不斷提高對金融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把金融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切實抓緊抓好。 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的一系列金融論述和實踐,如同“金融種子”,在八閩大地生根發芽,奠定大國金融的鮮明底色,為新時代金融改革開放厚植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金融改革開放蹄疾步穩,縱深推進。 新華社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