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撤僑彰顯國家力量 當戰火逼近,那一抹中國紅成為最溫暖的座標——從德黑蘭街頭到特拉維夫防空洞,外交官用防彈衣包裹嬰兒穿越火線,海軍戰士在甲板上寫下“祖國接你回家”。這不僅是一場生命救援,更讓十四億人讀懂:祖國就是危難時永遠等在身後的力量。 以色列與伊朗間的戰火連日來持續升級,與此同時,中國自兩國撤僑工作高效推進,堪稱“教科書級應急回應”,彰顯了國家力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廿三日在記者會上介紹,目前,在伊朗有撤離意願的中國公民均撤離至安全地區。三千一百二十五名中國公民已從伊朗安全撤離。他們之中有十個月大的嬰兒,也有古稀之年的老人,還有香港和台灣居民。此外,中國駐以色列使館已協助組織五百餘名中國公民安全離開以色列,並協助一些英國、印度、波蘭公民安全轉移。 但此次撤僑行動的難度遠超以往。以色列領空關閉至六月三十日,伊朗陸地邊境口岸可能隨時關閉,德黑蘭出城道路擁堵從四小時延長至十一小時以上。面對這種“海陸空三線吃緊”的困境,中國駐伊朗使館創造性地開闢了三條陸路通道:經土耳其拉齊口岸(需電子簽)、亞美尼亞諾杜茲口岸(免簽)、阿塞拜疆阿斯塔拉口岸(免簽)撤離。為確保撤離效率,使館工作人員甚至化身“戰地調度員”,在德黑蘭街頭協調車輛、分發物資,用防彈衣包裹着嬰幼兒穿越火線……這種“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送給同胞”的擔當,讓許多滯留公民感歎:“看到穿防彈衣的使館人員,比看到親人還踏實。” 此次撤僑是中國二○○六年自黎巴嫩、二○一一年自埃及和利比亞、二○一三年自敘利亞、二○一五年自也門和二○二四年自黎巴嫩和敘利亞撤僑以來,再次在中東地區展開相關工作。 早在以伊緊張局勢剛有苗頭之時,我大使館就持續發佈安全提醒和防護指南,主動聯繫同胞和中資機構指導避險。據不完全評估,目前約有數千至一萬多中國人居住在伊朗,包括商人、學者、科技工作者和服務業人員等。其中,商人群體佔據了較大比例,他們主要從事貿易、投資等方面的活動,涉及石油、建築、電子等多個行業。 當中國撤僑專機穿越戰火時,與其他國家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美國雖宣稱“啟動撤僑”,卻因軍事介入過深陷入“無力撤僑”的困境——駐以使館僅授權非緊急人員自願撤離,且未提供實質性協助。日本和歐洲國家則陷入“協調困境”:波蘭使館組織的陸路撤離計劃因各國簽證政策不一而流產,大批歐洲公民在使館外滯留……當五星紅旗在戰火中升起,當撤離者踏上祖國土地時的那句“歡迎回家”,我們看到的是強大的國力:有一種力量永遠可靠,那就是祖國;有一種承諾永遠溫暖,那就是“回家”。而這,或許就是中國撤僑行動最動人的注腳。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