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堅持下去就是勝利 離人是昔日的舊同事,知道她愛閱讀,曾鼓勵她給副刊投稿,測試一下自己的寫作力,豈料被一口拒絕。理由是“我唔得嘅”,幾番勸說依然搖頭,我當時就覺得這是一個自信心很低的年輕人,何以致此?不曉得。若干年後,她結婚生子,選擇當全職媽媽。再後來她成了“新園地”版同文,從其文章中我才知道一個讀英語系、每天書不離手,又正在做文字工作的女孩,何以不肯踏出寫作的第一步:因為自信心被兒時家長的掌摑而消失殆盡!但她終於走出了童年陰霾。由拒絕試寫到承擔專欄責任,這中間一定有個心理療癒過程,閱讀一定扮演了重要角色。她對一些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就有了寫作的慾望與衝動。 我是離人的讀者,喜歡她的寫作風格:言之有物,是個行動派。她用汪培珽智慧養育出一對快樂、有禮的可愛男孩。上周她在專欄中寫了篇題為〈慢慢來〉的文章,讓我想起了龍應台給兒子寫的書《孩子,你慢慢來》。她在文中提到友人的孩子連續兩次中文測驗都四十多分,她提出一個破釜沉舟的解決方法,以自己的大兒子為例:從小在課外書包圍下成長,七歲就輕鬆地把衛斯理逾十萬字的《追龍》讀完,無論是默書還是閱讀理解,都難不到他,“這絕對歸功於閱讀”,“陪孩子讀課外書是任何時間都不會遲的事”。個人的實驗是:自疫情期始,痛下決心要改變現狀,我每天都與中佬兒子“親子共讀”,加上其他的生活訓練,見證了他由無法表達自己而自殘,到如今可與人作最基本的日常溝通,變得自信而快樂。只要繼續堅持,我們每天都有進步。 “如果我告訴你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無法馬上見效,你還要聽嗎?”借離人這句話,請七月四至十三日仍留澳的家長,帶同孩子來理工體育館,嘗試在書市嘉年華尋找心中諸多疑惑的答案。 (東亞文明 · 世界異彩 · 一) 沈尚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