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鐵杵鐵硯與磨蓆 記得鄧小平說過:“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在江西南昌有一條橋,作為橋飾的就有兩隻貓,一黑一白,藉以紀念那名句。 從黑貓白貓的故事,我倒想到唐代的一位大詩人李白,這名稱如雷貫耳,至於詩人有無兄弟名李黑的,未有考究,不過他之所以成為大詩人,原來是由於一位老婦的感化所致。據《潛確類書》所載:謂李白少時並不好學,有一次遇見一老婦,在砂石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問她磨來幹麼?她說要把它磨成針。李白謂:“這麼粗的鐵杵,怎能磨成針?”老婦說:“只要工夫深,豈怕鐵杵不成針!”李白聽了老婦一句話極為感動,於是矢志求學,終於成為唐代大詩人。 還有一位也是鑿磨而成功的人,據《新五代史 · 桑維翰傳》:五代時,桑維翰考進士,考官嫌他的姓與“喪”同音,遂不取。人們都勸他不要考了,另求其他門路當官。桑維翰不肯,他特地鑄了一塊鐵硯,揚言把這鐵硯磨穿了才考慮改變主意。後來果然中了進士。元人汪元亨一曲《折桂令 · 歸隱》曲:“費十年燈火窗前,將鉛槧書殘,鐵硯磨穿。” 鐵柱可以磨成針,李白受感化成為大詩人;桑維翰磨穿鐵硯而成為進士。這些故事告訴我們:鐵般硬大的物品可以磨細、磨穿,只要用功便能事成。 梳打埠有不少人都在磨,不過他們忘記李白、桑維翰所見、所做,磨的是硬物,而梳打埠的“阿二”磨的是草蓆,同樣可以磨穿。不過所磨者其質不同,其效果亦異,穿則穿矣,只是褲穿窿,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應以為戒。 冬春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