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文物修復更接近大眾 田中泓 二○二五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是“讓文物說話,為生活添彩”,各地透過創新展示、互動體驗等活動,讓文化遺產煥發新活力。然而,文物保護常被視為專業領域,與大眾距離遙遠。其實,文化遺產日的意義正是提高公眾參與,讓更多人關注並守護歷史瑰寶。 近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南明鐵炮保護項目”獲選“二○二四全國優秀文物藏品修復項目”。這門鐵炮於二○一九年在市一大道施工時被發現,全長一點九九米,表面鏽蝕嚴重,紋飾模糊。由於鐵器易腐蝕,加上南方高溫高濕的環境,出土後若不及時處理,鏽蝕會持續惡化,因此修復工作刻不容緩。 鐵炮表面覆蓋厚鏽層,炮耳殘缺,火口阻塞,甚至出現瘤狀凸起。修復團隊採取科學步驟:首先對表面清理與除鏽,包括用銼刀鬆動附着物、手術刀去除;硬結物則用超聲波潔牙機或小型打磨機;頑固鏽層需先以化學溶液軟化,再謹慎清除。然後是脫鹽,採用“紙漿脫鹽法”,利用毛細作用將鹽分抽出,並反覆更換紙漿,直至鹽分清除。最後對古炮作緩蝕與封護,以磷酸鹽緩蝕劑形成保護膜,最後塗上微晶石蠟,防止進一步氧化。 如此專業的流程,通常與公眾無緣。但廣州考古院突破傳統,策劃“我在南漢二陵博物館修文物”活動,讓民眾親手參與鐵炮脫鹽。三年來,逾千人報名,這門鐵炮成了拉近大眾與文物保護的橋樑。 在報道中可看到一群中學生在動手為古炮脫鹽,我想到幾年前在澳門及路氹分別亦發掘出幾口古炮,同樣需要上述的處理。然而,在小城的處理手法卻只留在修復實驗室之中,由修復人員處理,公眾只能在網上虛擬平台了解該些古炮的一些資訊,與廣州的做法形成很大的對比!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