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非豬潤麵頑抗至今 午市前的金非豬潤麵只有筆者一名顧客,老闆全哥眉頭緊鎖。網傳結業消息雖已被澄清,但這位三代從事飲食業的老師傅難掩憂慮。十餘年來,他每日堅持親手處理鎮店豬潤,從紅窗門到東方斜巷,輾轉五度搬遷,始終守着“即叫即煮”的匠心底線。 全哥強調:“我們是‘做飲食’,不是‘搞飲食’。”經歷“天鴿”水浸、疫情衝擊、貴賓廳倒閉、澳車北上......時代浪潮連環衝擊着小店生存空間。“如今只有工作日午市稍旺,但民署近半人員遷走青茂,加上假日舉家北上,客源難留。”曾經貴賓廳的豬潤紅棗湯外賣訂單已成追憶,還有那些抱怨怎麼豬潤在午市剛過便沽清的客人嘴臉,亦令全哥沒齒難忘。 招牌豬潤麵仍是食客爭搶的珍寶:非工業化“啤水”製作,每片手工挑筋,入口爽滑帶脆;每日現煲山楂水酸香開胃,與市售瓶裝品別若雲泥。午市常需“搶先”下單,售罄即止的堅持,恰是抗拒預製菜洪流的倔強。 非機械化,也不是大集團的流水作業,金非的困境與很多澳門小店大同小異,專注做本地人生意的店家的確難敵選擇花多眼亂、價格低一兩個檔次的內地消費。等到某一天我們憶起不少澳門獨有的口味,才發覺它已悄無聲息的退了場。 ·四姑姐·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