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心態面對疾病,走向人生下一程。 ![]() 病情穩定 後可短時間下床活動 ![]() 在醫生指 導下進行心臟 康復鍛煉 急性心肌梗死後的康復生活 病人如果不幸罹患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但經過及時救治,他們是否可以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這類病人很多,但病情複雜程度不一,病變影響範圍也不盡相同,再者,病人年齡差異很大,所以答案不能一概而論。 很多病人會對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覺得前景灰暗,無法“斷尾”,從此之後就要跟醫生和藥物打交道,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消沉。剔除部分高齡患者和病情極嚴重導致心臟衰竭的病人不論,大部分心肌梗死病人如果及早就診,並接受適當的治療,雖然不得不終身服藥和定期複查心臟情況,但其他方面可是跟普通人的生活無明顯差異的。 如果手術(一般是冠脈造影、支架植入)和藥物治療是第一關,你闖過了,但接下來的第二關就是靜養,千萬不要操之過急。因為急性心梗後,部分患者由於心肌細胞存在受損後的不穩定,惡性心律失常偶爾會發生,一旦出現,後果非常嚴重。這種情況特別容易出現在發病後的兩周內。有的病人手術非常成功,也沒有就診延誤,但偏偏就是這樣不幸“踩雷”,在出院前突發心跳驟停而最終搶救不過來,結局令人扼腕嘆息。如果頭兩週你都闖過了這些關,那麼就將面對很長時間的康復時期。這段時期並非意味着你完全不能工作,但有些原則你應該要知曉。 心梗術後康復要點 心肌梗死術後的康復不僅僅是讓患者的心臟功能恢複,還要重建他們的心理和社會功能,幫助他們逐步恢複到日常生活中。基本原則的第一點,就是合理休息。病後初期,心臟肌肉需要時間修複,因此你要避免劇烈運動,保持情緒穩定。焦慮、壓力過大等情緒波動可能加劇心臟負擔,因此,患者必須要保持平和心態,避免過度勞累。 第二點,就是要漸進式運動。病人經過一段休養期後,適量的有氧運動,如散步、踩單車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功能。但必須循序漸進,運動量要根據醫生建議逐步增加,避免過度過強運動。 第三點,嚴格遵循藥物治療。患者需要嚴格按照醫生的指示,按時服藥,包括抗血小板藥物、降壓藥、降脂藥等。雖然早期的藥物會比較多,但隨着病情進一步好轉,藥物的種類和數量是有機會減少的。就算長期服藥也不必有心理顧慮,因為不少中老年朋友就算沒罹患心梗也在服用降壓藥和降脂藥了。為維持健康而長期服藥,可能是越來越普遍的社會行為。 最後一點,就是健康飲食。飲食調整對於康復至關重要,患者應減少鹽分、糖分和油膩食物的攝入,多吃水果蔬菜、全麥食品,保持合適體重。 心梗康復階段 每位心梗患者的康復時間表都有個性化。但一般可以分爲以下幾個階段: 急性期(病後一至兩周):患者主要以臥床休息和觀察爲主,避免劇烈運動和過度壓力。手術後,大部分患者二至三天可短時間下床活動,但要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走動。 恢復期(病後二至六周):此時患者的心臟逐漸恢復,可開始輕微有氧運動,如散步。但觀察病情非常重要,醫護要確保沒有心衰或心律失常等併發症,患者本人也要對身體上的細微變化和呼吸、心跳等相關症狀及時察覺。 長期康復期(病後六周以上):患者可以逐步增加運動量,恢復日常活動,並逐漸恢復工作。然而,所有活動都應根據個人恢復情況進行調整,避免過度疲勞。另外,定期進行心臟功能檢查是必要的。 康復中注意事項 病人在康復中的關鍵注意事項應該記住。 一、情緒管理:許多患者因突如其來的心臟病發作,可能會感到焦慮、抑鬱,這不僅影響康復,還可能導致血壓升高、失眠等問題。此時,積極的心理疏導和家人的關愛顯得尤爲重要。 二、運動量控制:適當運動固然對康復有益,但過度的劇烈運動會增加心臟負擔,反而適得其反。病後初期,患者應避免高強度運動,可選擇散步、瑜伽等低強度運動,之後逐漸增加運動時間與強度,以確保心臟適應。 三、定期複查:心肌梗死術後定期檢查血脂、血糖、心臟功能(一般推薦使用心臟超聲波檢查)等非常重要。複查可以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治療方案,從而降低併發症風險,確保康復進程順利,促進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 謹遵醫囑防止潛在危險 醫生充分理解患者迫切希望盡快融入到過去正常生活的心理,但也必須提醒患者,病後過早恢復正常工作、忽視休息等行爲可能帶來嚴重後果。尤其是冠脈介入治療後,患者需要的是充分休息,而不是急於恢復工作。過度勞累、情緒激動等都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增加誘發危險或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因此,患者和家屬應重視病後、術後的康復過程,嚴格遵循醫囑,科學合理地調整生活節奏,幫助心臟恢復,盡量防止可能的危險。 心肌梗死後的康復並非短期任務,而是一個長期且逐步推進的過程。患者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通過科學的飲食、運動、休息與心理調適,避免任何可能加重心臟和血管負擔的心理因素和行爲。 譚健鍬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