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新手媽媽的五種內疚來源



    新手媽媽的五種內疚來源



    新生命的誕生總是令人喜悅,但當回歸日常,照顧孩子往往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歷程。除了體力與心力的付出,更讓許多媽媽深陷其中的是,無處不在的內疚感。有些內疚一閃即逝,但有些卻成為日復一日的自我苛責。以下是五種常見的媽媽內疚來源,你中了幾項?

    一、孩子生病時,把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是不是我沒有幫孩子穿夠衣服才讓他着涼?”、“天氣變冷,我怎麼沒留意?”當寶寶感冒了,即使明知道這是常見狀況,媽媽的內心還是自動啟動檢討模式。這種“把所有錯誤都怪自己”的歸因機制,往往不是理性思考,而是來自潛意識的自我責備。

    二、自我批評是不是一個不稱職的媽媽。“都怪我懶,明明只是回頭拿外套的兩分鐘,我卻沒做。”一個小小的錯誤,可能被媽媽無限放大,進一步延伸為“我不夠努力”、“我不夠稱職”的內在指控。這樣的批評聲音有時來自自己,有時甚至會投射到別人身上。

    三、腦中上演“別人怎麼看我”的內心戲。“醫生語氣嚴厲,是不是在怪我太粗心?”即使沒有明說,我們也會揣測別人的語氣、眼神、語意,然後將這些變成回力鏢抛向自己。這種幻想中的批評,常比實際的指責更深、更痛、更難放下。

    四、拿自己與“別人的媽媽”比較。在網絡上,一滑就能看到其他媽媽的教養方式、活動安排、育兒成功經驗分享……表面上是資訊交流,實際上卻容易讓人陷入比較焦慮。“她能每天陪孩子做手作,我卻只能交給電視。”這種比較不是幫助,而是持續提醒自己“不夠好”,削弱了原本就脆弱的自信心。

    五、過去的童年經驗,無意中成為內疚的影子。很多媽媽會想:“我小時候缺乏的,希望孩子都能擁有。”但這樣的“補償式母職”常會變成對自我的雙重要求:既想複製美好,又想避免曾經的遺憾。當孩子稍微不快樂,就會懷疑自己是否重蹈覆轍,從而陷入過度自責。事實上,孩子需求偶爾未被滿足,並不會造成什麼長遠傷害。

    內疚原本是讓我們不重複犯錯的提醒器,但當它演變成日常的鞭策與否定,反而會讓我們失去信心與喜悅。你可以問問自己:“我內心的‘你應該……’是從哪裡來的?”這些信念,也許早在你當媽媽之前就悄悄存在。育兒沒有滿分標準,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位完美無缺的母親,而是一位能夠接納自己、願意學習的媽媽。給自己一點空間,也別忘了肯定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澳門心理學會  胡  迪



77

鮮花
33

握手
74

雷人
70

路過
61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