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也會有精神和心理問題(二) 有研究表明兒童接觸電子產品每天多於三小時,抑鬱焦慮發生率明顯增加,因此建議兒童每天接觸電子產品時間不要超過兩個小時。親子活動、夥伴遊戲、體育運動、家務和社區勞動、戶外活動等,有助於兒童身心健康。應該創造一種氛圍,允許孩子表達失望、恐懼、憤怒,給孩子一個宣洩情緒管道,而不是告訴他們要做一個“乖女孩”、或者“勇敢的男子漢”,不能表達“軟弱或不同”,阻塞孩子情緒發洩。兒童逆反與精神心理障礙不同,逆反是頂撞父母、老師以及對其施教者的不認同。精神和心理問題會影響孩子的社會功能,孩子會很痛苦,上學、社交、飲食、睡眠都會受到影響。孩子有了精神和心理問題,最初可能會講出自己情緒抑鬱,如果周圍的人不理解、不接受,結果是孩子迴避這樣的表達,常常以身體不適轉移話題,孩子會說自己頭痛、胃痛、渾身不舒服,但是絕對不說自己不高興,因為身體不適是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表達。有的孩子很善良,希望周圍的人不要為他擔心,會表現出來樂觀,其實內心抑鬱很痛苦。這種裝出來的高興,只能持續很短,不一會兒又抑鬱了。 擔心孩子有了精神和心理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求助學校的心理老師,或者及時地看醫生,可以看兒科醫生、兒科保健醫生、兒童心理醫生或者心理醫生。孩子同意看醫生就是最好的預兆,表明孩子希望有人能夠幫助他走出精神和心理障礙的困境,幫助孩子有關的所有人,都要鼓勵孩子不諱疾忌醫的勇敢行為,要共情、要感同身受。一個情緒抑鬱的孩子,像戴上了墨鏡,看東西會變得漆黑一片,孩子描述的一部分是觀察,一部分則是受情緒影響認識更負面,體驗的痛苦更深刻。兒童精神和心理問題及時發現,及時就醫、堅持不懈,可以糾正和治癒,預後良好。家長要情緒穩定,不要為孩子的問題過度內疚或恐慌,首要任務是保證孩子安全。家長、學校心理老師,必要時可與兒童心理醫生共同評估。 若孩子是心理因素為主,就做心理治療。孩子情況很嚴重,已經聽不進去任何話,甚至有了幻覺妄想,需要藥物加心理治療,這個過程可能很久。當孩子講述經歷過家庭衝突和暴力,或學校霸凌時,治療過程可能更久。告訴孩子精神和心理問題不是他的錯,他能勇敢講出心裡的痛苦,勇於求助,非常勇敢,這是非常棒的品質。鼓勵孩子記日記,這個成長記錄有助於情緒改善和心理調節。積極的正面評價、科學的情緒調節方法、堅強完善的支援系統,三個支柱擎起孩子精神和心理健康的遠航風帆,伴孩子理想的船成功到達彼岸。 徐德利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