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潤物無聲)水脈春秋:從民生困境到文化哲思的溯源

水脈春秋:從民生困境到文化哲思的溯源



    兒時的澳門,缺水的陰影如同籠罩在城市上空的厚重陰霾,嚴重制約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時,水是每家每戶最珍貴的資源,每一滴水都需精打細算,我便深切領悟到水是關乎民生的關鍵命脈。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為破解這一困局,家父馬萬祺先生不辭辛勞,多次奔赴竹仙洞探尋水源。他懷揣着對澳門民眾的深厚關切,以赤誠之心懇切地向廣東省政府求助,並積極奔走協調粵澳兩地政府。在他不懈的努力下,終於打通了供水通道,為澳門民眾帶來了生命之水,極大改善了用水狀況。這段經歷不僅讓我感受到水對民生的重要性,更讓我明白“水”的背後,蘊藏着複雜的地緣主權問題。即便後來食水供應有所改善,又遭遇沿海地區鹹潮上溯的困擾,苦澀的鹹水流入千家萬戶。所幸,在祖國“西水東調”工程的大力支持下,澳門再次度過難關。在這些跌宕起伏的經歷中,家父教會我“飲水思源”的深刻道理。

    飲水思源,這一理念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是中國人代代相傳的精神信條。在《孟子與離婁》中,徐子曾經好奇地詢問孟子,為何孔子如此熱衷於談論水?孟子解釋道:水從源頭奔湧而出,日夜不息,遇到低窪之處,便彙聚成潭、成澤、成湖,待注滿之後,又繼續奔向下一處。這恰似求學之道,需要循序漸進,厚積薄發。人應當效法水的源遠流長,尋得根基,方能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

    老子對水的闡釋則別具一格,充滿智慧。他宣導人們“學下流”,以大海為榜樣。大海接納所有匯入的水流,正因能包容萬物,才成就了自身的浩瀚無垠。反觀上流源頭,僅有微薄水滴,極易乾涸。所謂“學下流”,實則教人保持謙遜。因為人一旦懂得謙遜,便能不斷汲取成長的養分,愈發偉大。做人如此,國家之間亦是如此。(上)



    馬有慧



30

鮮花
28

握手
50

雷人
76

路過
11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