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人評舞劇《龍·舟》 《龍 · 舟》有三個塲次應該刪除。 該刪除的一場是“運動員在浴室集體沐浴”(按:不是裸體的)。此場情節與故事主線無關。 該刪除的第二場是“光棍舞”。此場舞台全暗,觀眾只見紅光小柱上下左右擺動,以示運動員“撐”船動作。除非像千手觀音舞藝員那樣,把“光棍"的一舉一動,控制得像是出自機械人。這台次上的演出難度極高,未見其美卻先見其醜了! 該刪除或重編的第三場是“醉舞龍舟”。把舞醉龍及賽龍舟兩種民俗混為一談,也誤導了觀眾。前者源於浴佛節,舞醉龍者喝得半醉,步履騰雲駕霧似的,自得其樂;後者源於端午節,運動員全力以赴,力爭前茅。兩者的節奏及勁力都不同。因扒龍舟的運動員是半醉半醒,把“酒”噴濕了舞台,運動員以安全為上及為全劇一氣呵成着想,還要親自動手,用地拖把地板拖乾的“戲上戲”,有點滑稽啊!對此,往後的演出能不能改動,導演得要動動腦筋了。 看《龍 · 舟》,我想起史上最偉大的默劇演員差利卓別林及其代表作電影《摩登時代》。銀幕上若不配上觀眾熟悉的書面語解說,觀眾單憑視象是不可以看懂故事全部內容的。同樣地,完全不設文字解說,恐怕單憑相關人物的肢體語言,觀眾又怎能對《龍 · 舟》故事的來龍去脈有清晰的了解呢! 《龍 · 舟》能把上下半場演出安排得一氣呵成,絕無冷場;燈光效果具專業水準的設計及控制,居功至偉。獨舞,對手舞及群舞的表現對外行人來說,更是無懈可擊!最後龍舟競渡那一場,更使人看得如痴如醉…… 我個人認為,與其對演出“彈讚各半”,倒不如再提一些實質上的意見。 未知編導對《龍 · 舟》的部分背景音樂或音效,曾否試加上點“炮竹聲”和換上點廣東音樂如《賽龍奪錦》,《賽馬》等代替⁈ 說到佛山、香港或澳門時,熒幕上原投放的背景,可否以三地的彩色地標取代? 全劇看似要作“外銷 Made in China”處理的,顏色主調又可否加多點中國紅? 當晚在場看戲的還有本地推動舞醉龍不遺餘力的關先生及本地龍舟協會創會會長黃老師。談及舞醉龍及龍舟比賽的有關史實時,他倆對我的查詢提供不少準確資料,篇幅所限,本文只得割愛不引用了,僅此致歉! 周樹利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