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位議員關注衛星場退場後的就業問題 ![]() 議員倡按實際就業環境及經濟狀況適時調整外僱輸入機制 議員:防聘用本地短工申外僱 建職訓平台逐步解決結構性失業 【澳門日報消息】衛星場退場、畢業季將至、黑工與外僱等多種因素,衝擊就業市場。多位議員在議程前發言均關注本澳就業問題。 高度監察免損權益 梁孫旭促請政府高度監察,防止有企業透過聘用本地短工來申請外僱,損害本地僱員就業權益。此外,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審查機制,除了考慮企業對待本地人力資源的方式外,亦應引入 更具透明度的薪酬合理性評估指標,避免有企業透過壓低工資,製造本地人不願意擔任的假象來申請外僱,進一步保障本地居民的就業選擇與薪酬條件。 李振宇表示,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居民的真“飯碗”。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密切關注包括衛星場員工在內的整體就業形勢,充分發揮“促進就業協調工作組”的積極作用,搜集適合本地居民的職位空缺,為居民創造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同時盡快建立綜合職業培訓平台,為在職僱員、求職者、轉型居民提供針對性培訓,逐步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此外,政府須進一步發揮社會協調常設委員會的作用。 倡先聘衛星場員工 梁鴻細期望當局全力督促承批公司妥善安排衛星場員工工作崗位,並保障其薪酬、假期等權益;促使休閒娛樂企業優先聘用衛星場員工,提前規劃以確保就業穩定,妥善安排轉職過渡工作。同時,因應早前有從事衛星場的本澳居民反映,踏入中年轉職十分困難。故此,建議當局可為中年轉崗者設立“技能更新基金”,資助其考取數字經濟、會展管理等澳門新興行業的認證,促進他們技能提升以提高社會競爭力。此外,要嚴厲遏止“黑工”及杜絕“志願者”的灰色地帶;同時期望當局按科學原則合理檢測工作職位的功能,並按實際就業環境及經濟狀況適時調整外僱輸入機制。 助畢業實習生轉正 鄭安庭表示,本澳正大力發展“1+4”重點產業,就業及人資市場的需求隨之發生轉變。應聯合高校、職業培訓機構和企業,開設更多與四大產業需求匹配的專業培訓課程;同時,進一步優化“職出前程”實習計劃內容,增加高需求領域的實習崗位,應統計參與者經過數月的實習培訓後,簽約留用的情況,並支持企業和機構提供更多崗位機會,在實習結束後通過考核、評估等方式,聘用能力匹配的應屆畢業實習生成為正式員工,增加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此外,要深化橫琴就業支持,協助更多有志投身深合區建設的青年就業配對。 減失業對社會衝擊 李良汪表示,因應本澳中小微企發展情況、衛星場將於年底結業,以及大型零售企業推出自願離職計劃等,短期內本澳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失業情況,特區政府必須嚴格監督相關企業按照法律妥善處理,減少失業問題對社會的衝擊。同時,建議當局持續審視本澳大型企業聘用外僱的情況,讓有意願、有能力從事相關崗位的本澳居民,增加獲聘的機會。同時,在貫徹落實本地僱員優先就業的原則下,推動本澳公共工程遵循本地企業優先的原則,並在評標的準則當中確立上述標準作為重要佔比。制訂針對性措施及支援方案,按照本澳未來重點發展產業的方向,設定培訓人才的路線圖。 宋碧琪建議特區政府加快調整休閒企業外僱比例,包括參考中高層人員比例,研究設立休企本地基層人員的比例規限,從根本上保障本地居民的就業權益。同時,畢業季將至,當局應採取更具針對性的措施,加大力度做好就業引導、職業配對等工作,尤其要加快設立綜合職業培訓平台,以全力滿足居民就業需求,更要針對就業不足等情況採取臨時性補貼計劃,全面推動本澳的就業穩定發展。此外,有必要全面檢討完善外僱輸入機制。 定期推職安健培訓 林倫偉表示,針對高風險作業環境,建議當局聯同有關部門,檢視並完善特定行業的安全操作細則,特別是針對夜間作業的風險評估與應對機制;同時推動僱主定期安排職安健培訓,提升員工風險意識及應變能力。澳門現時對平台經濟下的新業態模式,如外送員,仍然缺乏明確的責任規範與保險制度,建議就工時安排、事故處理、保險保障等方面,設立制度框架,為新興行業的工作者提供基本保障。此外,建議當局全面檢討《職業病及工傷賠償制度》。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