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閒地 造福社區 政府昨向立法會土地及公共批給事務跟進委員會介紹了九幅閒置土地的臨時使用規劃,其中三幅將建臨時自由波地,首次引入標準足球場建設;三幅土地改造為臨時停車場,緩解舊區泊車難題,其餘三幅土地則規劃為環保加Fun站及新能源車充電設施。這些舉措不僅回應了社會長期的訴求,造福社區,更彰顯了政府在閒置土地管理的開放與積極態度,值得充分肯定。 土地資源緊絀,過往是制約澳門發展的瓶頸。自二○一四年修改“土地法”,政府積極收回閒置土地。截至去年六月,已收回約九十三幅國有土地,面積達七十二萬平方米。其中約兩成七已被用於興建政府辦公樓、倉庫、長者公寓、公共房屋及部分私人樓宇,但仍有約七成已收回的土地未有效利用,一直備受社會關注。 上屆政府曾將部分閒置地改建成臨時休憩區及自由波地,今屆政府在土地臨時使用方面採取了更開放積極的態度。此次規劃中,臨時自由波地首次引入足球場建設,配備人造草皮及田徑跑道,滿足居民休閒運動需求;在路環、台山增設臨時停車場,並優化媽閣航海學校旁停車場的管理制度,提升使用效率,緩解舊區泊車難的問題。 政府計劃在塔石、鏡湖馬路覓兩塊細地,設立環保加fun站,在路氹城增設新能源充電樁,鼓勵使用新能源車,體現了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閒置土地的臨時使用,不僅有效盤活了土地資源,開闢出新的休閒空間、便民設施,有助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值得肯定。期望政府善用首九幅閒置地“開好頭”,未來善用更多閒置土地。也希望公眾理解這些土地只是臨時用途,未來仍有原規劃的實際用途。政府亦需加快制定完善的城市規劃,確保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部分長期閒置土地堆放雜物、孳生蚊蟲,衍生環境衛生及消防隱患,政府需加強閒置土地管理,尤其規劃用途前的空窗期,有效圍封、保持整潔,以保障公共安全和環境質素。 夏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