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港以“港口韌性”應對國際經貿波動 ![]() 廣州港持續擴大物流時效優勢 以“港口韌性”應對國際經貿波動 廣州港首五月貨箱量雙增 【本報記者廣州電】初夏的廣州港,集裝箱如彩色積木般在自動化軌道吊機的臂展間流轉,將“中國製造”源源不斷輸向全球。今年一至五月,廣州港集團完成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分別增長百分之三點六、百分之七點七,實現穩定雙增幅的背後,是航線網絡深化佈局與智慧綠色加速變革的共振。 航線加速延伸全球 廣州港的航線版圖正加速向全球市場延伸。目前,共有集裝箱航線總數達二百三十三條,其中一百七十八條為外貿航線,而通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航線高達一百五十三條,佔國際航線比例超百分之八十五。今年以來新增的泰國CHL2、秘魯錢凱港WSA3等東南亞與拉美航線,成為撬動新興市場增量的支點。 向內陸延伸的觸角同樣強勁。柳州內陸港作為第三十五個內陸樞紐正式啟用,串聯內陸腹地市場;“湘粵海絲”電商快線實現“湖南至東盟五天達”、“南美東金磚快航2.0”升級周班,持續擴大物流時效優勢,讓內陸企業站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潮頭。 優惠措施促進外貿 五月初,南沙港還出台了一系列外貿優惠服務措施,提供“延長北美線重箱免堆期至三十天、開通全天候重箱進港通道、針對急出貨物開放專用服務通道”等柔性服務,以“港口韌性”從容應對國際經貿波動。 廣州港集團發佈最新數智化產品,為加速轉型和信息安全夯實基礎;南沙四期全自動化碼頭集結一百五十八台國產IGV車隊,形成全國最大規模的無人水平運輸方陣;南沙三期打造“前沿設備遠控半自動+堆場設備全自動+水平運輸自動駕駛”的協同模式,為傳統碼頭轉型升級提供“廣州樣本”。 多式聯運覆蓋廣泛 廣州港港口作業信息進入“數字秒聯”時代。以“灣區一港通”、“鐵路一港通”模式實現多式聯運“一次報關、全程可視”,覆蓋二十個支線港及中西部樞紐;通過對接GSBN航運區塊鏈網絡和新加坡港N2N平台,推動國際航運數據實時共享;創新打造“三港一航”海上高速航線,打造貫通南北的智慧綠色大通道和新質生產力航線標桿。 此外,廣州港綠色轉型從能源革命延展至服務韌性,南沙一二期建成全國最大的廿二萬平方米光伏矩陣,年發電超一千六百萬千瓦時;華南首艘純電拖輪“穗港電拖○一”實現充能一次作業七艘次,能源成本僅為柴油拖輪一半。廣州港正以數字化轉型服務樞紐建設,詮釋着“新質生產力”的港口表達。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