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融合民心所向勢不可擋 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大會十五日隆重舉行,標誌着延續“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主題的民間交流盛會,跨越海峽的阻隔如期而至。七千餘名台灣同胞跨越山海而來,用腳步打破民進黨當局所謂“綠色恐怖”的封鎖,用行動詮釋“兩岸一家親”的血脈深情。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也是台灣光復八十周年。翻開中華民族的百年史詩,台灣從來不是孤懸海外的孤島,而是中華文明肌體上生生不息的血脈。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簽訂時,台灣士紳丘逢甲悲憤寫下“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道盡山河破碎的錐心之痛;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之際,台北街頭“還我河山”的歡呼響徹雲霄,見證寶島光復的民族榮光。這種同仇敵愾的悲壯與揚眉吐氣的歡欣,早已將兩岸同胞的命運緊緊熔鑄在一起。 本屆論壇上,霧峰林家的抗日志士後人林銘聰講述台灣先輩“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的悲壯誓言,讓無數人熱淚盈眶;大陸青年用新媒體傳播《黑神話:悟空》中的齊天大聖精神,與台灣同胞共話中華文化精髓,成為兩岸青年對話交流的熱點。從歷史烽煙到數字時代,變的是時空座標,不變的是流淌在血液裡的文化基因。 正如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在論壇所言:“當前兩岸關係發展雖然還有不少艱難挑戰,但任何政治力量都無法打壓或者阻止兩岸民間的真誠往來,更無法阻斷兩岸中國人的同根同源的自然情感”。 面對民進黨當局拋出的“十七項策略”織就的“綠色恐怖”網絡,本屆海峽論壇以逾七千人的參與規模,再次彰顯兩岸同胞走近走親的堅定意志。當台灣青年與大陸同行共研AI技術,與非遺傳承人切磋木偶技藝,與台商二代探討鄉村振興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人的成長機遇,更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融合圖景。 兩岸融合發展不僅是民族情感的必然歸宿,更是應對共同挑戰的戰略選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日前舉行的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專題推進會上強調,要“暢通台灣青年發展管道,擴大兩岸青年共同朋友圈和事業圈”,正是着眼於為民族復興凝聚青春力量。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八十年前台灣光復的歷史昭示我們:分裂是民族的災難,統一是歷史的正道。這場歷經十七載風雨洗禮的民間交流盛會持續舉辦,恰似一面明鏡,映照出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深度,也勾勒出融合發展的光明前景: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到體制機制“軟銜接”,從基層治理經驗互鑒到文化產業協同創新,一幅兩岸同胞攜手共繪的“富春山居圖”正在徐徐展開。只要兩岸同胞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一定能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篇章!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