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包裝術何以奏效? 曾獲得微軟、卡達主權基金與軟銀青睞的AI新創公司Builder.ai,近日爆出重大詐欺醜聞。該公司長期對外聲稱擁有先進AI技術、能以AI開發App,但實際上是靠印度外包工程師手動撰寫程式碼,甚至向投資人虛報高達三倍營收,估值一度飆破十五億美元。 隨着醜聞曝光,公司於二○二五年五月宣佈破產清算,但令人驚訝的是,該公司騙了全部人八年。 Builder.ai的核心醜聞在於其並沒有真正AI能力,卻長期以AI之名誤導投資人與用戶,被譏諷為“全是人工,沒有智慧”。 【摘自:〈沒有智慧,全是人工!〉,莊閔棻,經理人,二○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 面對Builder.ai破產的這則新聞,初看會覺得可笑,但再看就覺得可悲。可笑,在於眾多知名企業都未能察覺問題,被這個“全是人工,沒有智慧”的騙局一再騙走巨款;可悲,在於這騙局反映了我們大多數人在AI浪潮下的無奈。 廣東話有句俗語,叫“執輸行頭慘過敗家”,這話或許能解釋何以眾多企業、資深投資公司會上當。過去幾年,AI不但高速發展,更在極短時間內走入全球民眾視野,任何人與事只要與AI沾上關係,都可贏得關注和討論。正因如此,當這些知名企業、創投基金面對打着AI旗號,向大家描繪着那個動人藍圖的Builder.ai創辦人時,內心或會閃過一絲懷疑,但最後也會抱着“萬一真能做到”的心態,投下金錢。所以,不是騙子的話術厲害,只是大家都怕錯過AI這風口。 一般人如你和我,面對這些用上AI來包裝的服務、產品,防禦能力更低。只因大多數人仍然未足夠認識AI,就已被推送到一個(看起來)“萬事皆要AI”的時代。逃不了,也躲不着,正是我們的寫照。 穆 森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