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故鄉而不入 最近去了一趟石岐,我是中山人,也算是回故鄉了。其實我童年時所住的那條村,距離石岐還有幾公里的路,只是現在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已屬於市內行程了。但我沒有在村前的車站下車,繼續乘車到目的地。 過故鄉而不入,只是不想再見祖屋。這間老屋雖然不至於變成頹垣敗瓦,但童年時與眾多親人共聚的地方,現在已人去樓空,沒有一個親人留在那裡了。從小呵護自己成長的父母和兄長也已仙逝多年,舊地重遊徒生出許多感慨來。陶淵明《歸去來辭》云:“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他重歸故里是歡快的。大概是家中尚有“稚子候門”,還可以“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倘若他的家人早已四散,他未必會有那種歡快的情緒。 停車落客期間,只見兩個約十歲的少年坐在村口的榕樹下,正緊張地在撥弄手機。忽然想到如果自己下車入村,這兩個孩子看見我,會不會“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呢?看他們對着手機那樣着迷,最可能是連頭也不抬一下。 中國人的故鄉情懷是特別濃厚的,“離鄉別井”幾乎等同於飄泊,是迫於無奈的事,所以,一旦有所成就,衣錦還鄉比什麼都重要。楚漢相爭,項羽佔據咸陽後,有人勸他留在那裡稱霸天下,但他卻堅持東歸,更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只是這一東歸,最後連江山也輸掉了。他的老對手劉邦則聰明得多,他等到掃平了群雄才回沛縣老家,興致勃勃地與鄉中父老大飲多天,還破天荒地寫了一首詩:“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更命人在鄉邑找來一百二十個少年,組成合唱團唱他的那首詩,自己則隨歌起舞。在故鄉過足癮後大筆一揮,從此免除了沛縣老百姓交稅和服役的義務,真正造福了鄉梓。 公 榮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