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錦輝要在不同模式間轉換 ![]() 鄺天樂使角色說話更簡潔有力 ![]() 鄧啓新塑造變異怪獸角色 ![]() 意舞空間將傳統故事改編成舞劇《除三害》 改編舞劇《除三害》 意舞空間創新演繹傳統故事 今年澳門藝術節百藝看館,意舞空間將傳統故事《周處除三害》改編成舞劇《除三害》,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 導演曾韋迪表示:“《除三害》嚴格來說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舞劇,而是具有舞蹈元素的劇場作品。這一創新想法源於百藝看館的性質及演出場地人群流動性大的特點。為吸引觀眾,我們選擇將《周處除三害》進行改編,融入環保和城市過度發展的反思。創作團隊先與編劇梁樂瑤改編劇本,再和編舞梁奕琪商量舞蹈場面的設計,最終決定以這種跨界融合的方式呈現故事。” 編舞梁奕琪表示:“在編舞設計上,由於參與表演的人員有不同的訓練背景,舞蹈風格偏向現代舞。能更好地展示角色間的矛盾衝突和推動劇情發展。主創團隊在排練時會花時間討論場面表現是否貼合主題,能否引發觀眾思考。為激發演員更好地表現角色情感,導演和演員們深入探討角色內心世界,讓演員從自身生活體驗出發,尋找與角色情感的共鳴點。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劇本改編環節讓主創們印象深刻,如何在保留傳統故事精髓的同時融入現代思考,是一場艱難的創作探索。” 在創作過程中,演員們面臨着諸多挑戰。何錦輝表示:“表演中需要在話劇、面具表演、打鬥形體和觀眾互動等模式間不停轉換,這要求我高度集中,心態靈活。”鄧啓新則為塑造變異怪獸的角色,不斷練習身體靈活度,打開感知面向觀眾。而鄺天樂表示:“我花大量時間將文縐縐的台詞轉化為日常生活用語,使角色說話更簡潔有力、意思清晰。”陳景成最大的挑戰,是徹底認同村長角色的發展至上執念,在表演中呈現其推動發展的堅定與無視生態破壞的盲目 。 文:三三如一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