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來 “如果我告訴你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無法馬上見效,你還要聽嗎?” 友人說,孩子連續兩次中文測驗都只有四十多分,有沒有方法教教他?細問之下發現,是學校改了測驗形式,可供溫習的範圍僅佔三十分,其餘七十分為課外閱讀理解。孩子已經盡力把死記硬背的三十分全拿到手,但閱讀理解卻慘敗。她坦言自小沒有陪孩子讀課外書,覺得沒必要,家裏更是一本課外書都沒有。 我說了文章開首那句話,她沉默了。坊間也許有些專門提升閱讀理解技巧的書,書的針對性強,教學生找“關鍵字”,怎樣答題來取得高分。如果以結果論,效果可能是立竿見影;可這是治標不治本的。 我的長子是在課外書包圍下長大的孩子,他七歲就輕鬆地把衛斯理超過十萬字的《追龍》讀完。小學低年級時中文默書每次都有加分題,比如看到“夏天”你會想到甚麼?沒有範圍,只要與夏天有關,字又是對的就加分;他能寫到要求老師額外加紙;這絕對歸功於閱讀。 陪孩子讀課外書是一件任何時候開始都不為遲的事情。上周八歲的弟弟借了一本《十二個人一天的生活》的繪本,晚上為他讀故事時,哥哥瞄了一眼覺得無聊就拿出自己的書在旁看;弟弟說每頁只有一句話,不用三分鐘就讀完了。結果這本書分了兩個晚上才講完,每晚半小時。哥哥聽着聽着也放下自己的書,躺在媽媽的腿上聽故事。為孩子讀書不是任務,也不是為了認字,而是一段美好的親子時光。父母用甚麼態度去對待這件事,孩子都能感受到。 實在不必去買一堆習題回來提升閱讀理解或寫作技巧,這些技能在閱讀課外書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累積。只是這個過程很慢,難以迅速奏效,父母與孩子都必須有耐性。更重要的是,養成閱讀習慣將終生受益,成效不僅僅見於考卷上的分數。 離 人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