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圓點的強迫妄想1 ![]() 圓點的強迫妄想2 ![]() 圓點的強迫妄想3 她讓世界出疹子 ——談草間彌生的藝術與人生 看草間彌生的展,於我是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的。一九九八年北美館館長林曼麗策劃的那一次,以及之後相關的國際藝展所報道的新聞、紀錄影像、書籍等等,近二十年來,我從藝展與評論中,認知到草間彌生已是越來越有影響力的長壽女藝術家。草間因原生家庭與父母關係所引發的精神幻覺、經歷了日本在二戰後民族自信的萎頓、教育學程的中斷與轉換、美國萌發的嬉皮運動、性解放、肉體與自我的行為藝術、跨界音樂與影像、時尚合作、平面畫面與立體軟雕塑、詩歌……可謂在藝術與文學的多重媒面,建立了自己的原創風格,享有二十一世紀十大藝術家的聲譽。 每個小點點都是一個節拍 談起草間彌生,不外乎圓點、南瓜、娃娃頭。這是她讓人最牢牢記住的三元素。而真正深入她的創作軌跡,之所以能建構為世界藝術界的奇跡,這次在台北教育大學美術館的七十件作品,便能一窺草間彌生如何從單一的點點,擴散到各媒介的背景和原因。 她的點點(如作品“圓點的強迫妄想”),宛如精神上的出疹子,又像是創作的卵子源源不斷自她的腦袋排出,並且與異界結合。圓點是眼睛,是網絡的基礎,與雕塑、音樂、時尚串連溝通,讓世人看見她內在的視野;點點是各種顏色的雨滴,彷彿下在世界的屋頂,陣陣如非洲鼓節奏,打動人的五感。在一九六八年的紐約,與剛成立的Fleetwood Mac,及一九六五年成立的迷幻搖滾Country Joe and the Fish一起行動演出。由於沒看過此一影音記錄,我想像是樂團做音樂演出,草間在現場配合歌詞,搞意志的行為藝術;這兩個樂團也是很叛逆,講求自由與開放。一加一不等於二的傳播力度,在創作上,現場動態比靜態觀賞更強。 或許音樂在現場的帶動與渲染,比之藝廊的單方面觀賞,作者又時常不在場與觀眾互動,讓草間後來常透過錄像中的朗誦、畫面的體現,間接地被看見她的作品,演變成更直接的快閃行為藝術,並成為自己與影像工作者的雙向藝術作品。她的多方學習觸角,與吸收新知並加以改造的能力,使草間成為一個有自覺開創的前衛藝術多能手。 在其藝術網絡構成中,時間與當時的環境下,必得談談她對性、肉體的解放,不只是譁眾取寵或自認帶着公關宣傳的商業機制。從她寫信給孤僻又大膽拍過裸照的歐姬芙,也能揣測草間對同樣是女性,個性古怪遠離人群,描繪沙漠的孤寂與死亡的前輩,竟能在彼時的保守世俗中成為大藝術家。我認為,她極有膽量跟對本身藝術天分的自信,才敢寫信給歐姬芙自薦。這算是她第一個公關上的行為藝術? 幸好英雌惜英雌,歐姬芙開拓了後者到美國的道路,甚至在草間彌生默默無名窮途潦倒之際,介紹藝術經紀人給她。 一九五七年來到紐約的她,來自二戰戰敗國的她,那時的美國保守主義興盛,女人就如芭比娃娃一樣,只做家庭主婦,而不在職場上發揮才能。直到經過嬉皮文化的洗禮,勇敢做自己,追求自己的興趣與外表上呈現特有的風格,新的藝術行為才逐漸冒出來。草間彌生的以幻入實,點點佔據整個空間形成的密集恐懼症,跳過一般的點線面三維立體,直接讓觀者的眼睛陷於點點空間,可以說是一種藝術病態的出疹子。 成為嬉皮女王之前 而嬉皮是一種只會在新大陸發生的文化。不是東方的清談風流,也非歐洲美學的哲理思辨,而是集體追求改變的天真未鑿、參與者的風雲際會、時代觀念的轉捩點。草間逢此盛會,壓抑的精神被激發,她放膽實踐種種別人不敢為之的事件,比如一九六八年舉行的當代第一場同志婚禮,並組織同志社交俱樂部、裸體畫室、裸男舞團、裸體公眾演出。同性戀在美國當時被當作病人、犯罪,被嚴重歧視。我想只有神經病才會搞出這些事情來。草間彌生以病態反制病態的公眾行為,衝撞了當時保守的假正經,並揭開了性別覺醒的序幕。 如此百無禁忌的她,偏偏在三十三歲遇到了超現實藝術家約瑟夫 · 康奈爾。約瑟夫當時已五十九歲,因母親是控制狂,造成他性格軟弱又順從,別人眼中的孤僻怪人。不過,他第一眼看到草間就愛上她。約瑟夫變成花甲少年,追愛得十分熱烈。情書與電話的密集攻勢下,草間與年長二十六歲的約瑟夫展開十年的忘年之戀,但害怕母親的老少年,只能跟她談柏拉圖式的愛情。而草間回到東京後接獲約瑟夫的死訊,加上藝術與抗議活動中的裸體演出行為,讓家人感到可恥;重複性的創作觀念被安迪 · 沃霍爾等人挪去發展為普普藝術等多方挫折,使她感到孤單失依,因而多次嘗試自殺。 生與死、愛與情緒上的極端落差,壓抑和爆發,也讓草間徘迴在正常與發病的生活。是藝解救了精神脆弱的草間,清醒時的她頑強地對抗封閉的世界。草間的同志婚禮、討厭男女性徵陽具和乳房卻又成為各種創作,充滿了對社會規範的挑戰和對自由表達的追求,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為社會變革注入了強大的藝術能量。簡化綜談她的影響: 一、對普普藝術的啟發:她的一些創作概念對安迪 · 沃霍爾等普普藝術家有所啟發。她以重複性的點點圖案,做成裝置藝術與多元媒介,引發商業和時尚界與之合作,對當時藝術圈造成很大的衝擊。 二、挑戰傳統與社會規範:在紐約時期,她積極參與各種前衛藝術活動,挑戰傳統藝術的界限。她的行為藝術和裝置作品,都帶有強烈的實驗和顛覆,這與嬉皮文化挑戰傳統權威不謀而合。 三、自我消融和生命宇宙觀: 草間的圓點和網紋,不僅是視覺符號,更代表她對自我消融和宇宙無限性的探索。這種對宇宙和精神層面的追求,與嬉皮文化的愛與和平的生命宇宙觀有強烈連結。她希望透過藝術,讓觀者體驗到自我消融的感覺,與宇宙融為一體,亦是嬉皮文化追求的超脫狀態。 四、感官體驗與迷幻文化:其“無限鏡屋”等裝置作品,創造出迷幻的視覺效果,又與嬉皮文化對感官體驗的追求呼應。一九六○年代的迷幻文化,會透過藥物和藝術來拓展感官體悟,草間的作品也為這種迷幻體驗提供了藝術上的表達。 五、時尚與文化影響:她設計服裝,並發行《草間的狂歡派對》報刊,參與當時的文化活動與宣傳介面。 她將自己的藝術理念融入時尚和文化媒介,進一步擴大了影響力,也使她的作品更貼近大眾。 草間彌生在一九六○年代紐約時期的創作,與嬉皮文化深刻共振,充滿了實驗和創新,挑戰傳統藝術的界限。其影響力也將她推上嬉皮女王的寶座,成了當代前衛藝術的重要代表。她以獨特的精神幻覺作為藝術語言,可謂以病態心理表達了自由、和平、愛、本我探索的追求,為當時藝術文化出的疹子,至今仍不時發作,讓觀者的心理一同發癢。這也是文學與藝術家,應當提供給正常的世界,另類的病態轉化為對創新免疫的途徑。 顏艾琳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