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件藝術品背後 有愿 景觀社會下的觀看式災難 過去一周,世界接連被劇烈事件撼動:以色列空襲伊朗核設施、三藩市暴亂與搶劫、美墨邊境非法移民激增,以及亞洲地區對天災的迷信與恐慌。這些事件不只是政治或社會衝突,它們更顯示了當代社會如何被影像主導,正如 Guy Debord 所言,我們活在一個“景觀社會”中——現實不再以經驗展現,而是經由影像被構築、操控,甚至替代。 中東空襲事件中,全球的新聞頻道反覆播放衛星圖像與導彈爆炸慢鏡,搭配軍事評論,構成“觀看式戰爭”。在三藩市,TikTok 與 YouTube Shorts 瘋傳無人機航拍搶劫、市民與警察衝突片段,暴力成為可重複消費的內容。美墨邊境則透過孩童翻越鐵絲網、紅外線追蹤等畫面,將移民形象凝固為“威脅”的符號,用於選舉操作。在亞洲,地震與天氣異象被配上末日預言與宗教話語,在微博與抖音上傳播,激發出一種消極的宿命感。 這些例子揭示出:影像不僅塑造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還預先規範了我們的情感反應。正如 Debord 所說:“景觀是社會關係的中介。”今日的政治態度、災難認知乃至倫理判斷,皆受制於高度格式化的影像經驗。我們在觀看中感覺參與,實則被排除於行動與歷史之外。破解景觀的宰制,唯有重新奪回對影像的解讀與生產權力。否則,我們只能被動觀看他人書寫的現實劇本,誤以為那是我們的真實人生。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