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味 看到新聞播龍舟比賽之前,還不知道端午節已到了。而比電視新聞更直接的提示,就是妹妹帶回家的兩隻粽子。 那是妹妹朋友的鄰居贈送的粽子。由於這位好鄰居親手做的粽子口碑好,其人又慷慨、不嫌事煩,“縱容”鄰居朋友預訂多隻送人,這樣我家就有了這免費的口福。別看粽子不大,餡料相當豐富:冬菇、綠豆、五花肉、鹹蛋黃、瑤柱、蝦米、栗子……填得滿滿的真材實料,令人食指大動。挑一口嘗嘗,綠豆糯米軟香不膩,一般外賣的都偏乾硬。可惜自己腸胃欠佳,這類不易消化的食品,淺嘗可以,“多吃壞肚皮”。反正兩隻粽一家人也不夠分,大家都抱着嘗鮮的心態,試過喜歡的話就多吃。孩子們吃不太慣,試過就算,由不挑食的大姨甥包底吃完。最捧場的莫過於母親了,嘴刁的她吃得高興,欣賞它料足米香,味道口感僅次於家鄉阿姨們應節時包的粽子,這已是相當高的評價了。 豐富材料自然比不上回憶中平實食材所含的家鄉味。一大早就準備好餡料,就肥豬肉、蛋黃與綠豆。一家大小,在飯廳一邊包製一邊聊天。小時候覺得新鮮,也要加一手,成品卻慘不忍睹,不一會就放棄了。印象深刻的是包梘水粽時,中間要放入一根紫紅色燒剩的香頭。“這粽還能吃嗎?”心生疑問。不過成品除了中心留有紫紅色外,吃起來倒沒有預期的“香”味。茶粿、角仔、粽子……都是這樣,主力七八人花半天時間弄出一大堆,足夠自家人分吃有餘,還可以送予同村親友。 那時覺得製作費時不如買回來便捷,現在才明白重點在於過程的趣味,以及成品飽含無可替代的“家人的味道”。 母親叮囑妹妹要向朋友的鄰居好好道謝,這粽子的人情味可是錢買不到的。 阿 絲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