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助解食安隱患 過去小販行業中,常見從業者一手找錢後就直接去處理食物。加上流動攤販缺乏洗手設備,重複使用抹手布,拭手後又清潔檯面等,衛生風險較高。 部分業者認為食材經高溫煮熟就可以殺菌,但忽略手部交叉污染風險。儘管大眾的衛生意識已提升,但部分人仍殘留不良習慣,這成為常見的飲食風險。 近日有報道指,台灣禁止飲食業者收錢後觸碰食物,《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中新規定,食品從業員於製作食物時,禁止手部同時或接續接觸金錢或其他有污染風險的物品。如有違規,當局表示以輔導先行,限期內須糾正;逾期不改,商號將被檢控。 本澳居民疫情前已開始接觸電子消費,如澳門美食節期間,推出不同商戶電子支付;疫情期間政府資助居民抗疫,推出電子消費卡,更令大眾普遍接受並習慣使用。 日前到街市買餸,見大部分市販已改用電子支付,特別買海鮮後不用接觸有魚腥味的現金,令居民倍感便捷。食材買回家後經妥善烹調,更能確保飲食安全。 業界在工作過程中,絕不可忽視衛生安全。如樓面人員擺放餐具或傳遞餸菜時,手指勿接觸餐具及食物;銷售熟食時宜戴上手套或用夾具處理。正值炎夏,更須加強大眾的食安意識,防範衛生風險。 普洱茶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