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回憶的澳門壘球運動 澳門壘球運動在抗日戰爭時期得到蓬勃發展,隨着時局轉變,到四十年代末,只在一些學校仍有開展,處於崛起之後的回落狀態。 進入五十年代,一些學校重新組織訓練和比賽,加上一批上海葡僑移居澳門,澳門壘球運動有復興跡象。一九五○年四月,華南大學體育部組織名為印弟安的壘球隊,約戰廣大中學在南灣球球場比賽。同年六月,印弟安隊聯同葡人學校舉辦男女壘球聯誼賽,有幾隊報名參加。 一九五一年二月,上海熊貓壘球隊訪澳,上海葡僑隊準備在南灣銀業球場與之對壘,最後比賽作罷,熊貓隊只好作表演賽。同年九月,上海葡僑隊向香港壘球總會發出邀請,希望在澳門蓮峰球場作慈善賽,最後上海葡僑未能出賽,香港總會只好組織兩場男、女子表演賽。同年十一月,澳門華人與葡人壘球愛好者,擬組織中葡壘球總會提倡壘球運動,在已招收五十多位會員的基礎上,組織壘球公開賽,並呼籲有興趣的人士前往崗頂俱樂部、電燈俱樂部報名,最後未見成事。 一九五二年,在南灣銅馬附近空地仍有女學生玩壘球,但並沒有本地球隊作公開比賽。對壘球有認識的人士認為,缺乏教練員和場地的原因,只能在一些學校仍有開展,壘球運動未能在澳門得到發展。 隨着時間消逝,壘球運動成為當年參與者的回憶。 梁洪波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