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流量不足 印建水壩起衝突 全球氣候暖化是水流不足的主要元兇。今天喜馬拉雅山的冰川融化加劇,長江與黃河的水量都增加了,但科學家們認為冰川融化到一定程度以後,過幾年水量就會減少——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河流已經處於這樣的階段。目前雙方都不得不抽用地下水來紓緩缺水情況,這是近年印巴有關水資源爭奪越演越烈的原因。印度總理莫迪提出停止執行《印度河水條約》,要求修訂。但巴方會同意嗎?還有誰願意充當調停角色? 其實,在《印度河水條約》數十年來執行期間,兩國也曾為水資源發生過嚴重衝突,因條約機制為衝突提供了解決方案。例如印度於二○一○年要在西邊修建一座很大的水庫(根據協定,印度可以無限制地修建水壩),但巴基斯坦反對,告到國際法庭。三年後,國際法庭裁決印度有權這樣做,它並無違背《印度河水條約》,於是印方就着手進行了水壩工程,巴方也不哼聲。 這些年,印度修建了兩座水力發電站(莫迪執政下的工程)、四個壩——其中三個是水電站,都對下游的水資源配置產生影響。這些河流有些還是屬於巴基斯坦控制的,但流經印度。四個大壩中,巴基斯坦對其中兩個有異議,雙方通過外交途徑協商,印度修改了其中一個的設計參數,降低了下游洪澇及旱災風險;另一個專案則擱置。 至於巴基斯坦,在中國的幫助下,也在印度水壩的下游修建了一個水庫。這個水庫就成了今次印巴克什米爾衝突中,被印度轟炸的目標。 這次最新的印巴衝突後,印度暫停執行《印度河水條約》,在對影響自己農地灌溉的水壩放水,對流向巴基斯坦的水進行“規範供應”。 (印巴終生敵對的前世今生 · 十六) 沈 實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