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夜無人能睡》極具討論性 漫談藝術節(中) 尼修斯 澳門藝術節的價廉物美、作品大眾化,整體票房不錯。澳門近年票房低迷,而藝術節是全年盛事,宣傳強勢,投放的資源是民辦活動所望塵莫及,有些少入劇場者,也會被吸引入場一試。在如此優勢的條件下,它的票房好壞更令圈中人特別留意,視為指標。 在外地作品中,《少年Pi的奇幻漂流》、音樂劇《魔女宅急便》、沉浸式劇場《美食》的爆場是意料中的事,佛山粵劇院的《南海十三郎》挾着原話劇的盛名及導演高志森的加持,票房亦由慢轉快,好戲最後能賣個滿堂紅,令人欣慰。但相同的情況卻未有出現在著名話劇《德齡與慈禧》身上,它的粵語版本長演不衰,是次由京港頂尖團隊攜手,票房雖然未至於慘淡,但跟其名氣及實力比對,卻是失色。有人提出幾個可能性:一是近年內地不少大團名劇來澳,往往都是派票谷觀眾交功課作結,令人心生印象——看內地作品便應是免費或者等派票的;二是內容似是宮鬥劇,在如懿羋月延禧甄嬛泛濫之時,觀眾已看膩;三是戲名嚴肅,觀眾怕是悶戲一場。是耶非耶?以上會否有你選戲時的考慮因素?韓國的《鼓動薩滿》首場滿座後便即加場,票房卻突然冰封,踢也不動。有韓國歐巴帥哥,又有神秘的薩滿儀式,為何吸引不到更多觀眾?葡萄牙的《擊舞法多》,原以為主要是葡人觀眾,但全院滿座卻有一半是華人,是意料之外,演出充滿動力,觀眾互動拍掌踏足,熱鬧非常。不過文化中心小劇院一直被詬病的狹窄座位,令身材略高者便會腳頂前座活受罪,極為局促,動作略大隨時打到鄰座觀眾,在《鼓動薩滿》也有相同的尷尬。澳門藝術節九成的節目都是在澳門文化中心的場地中進行,節目和場地要互相配合,才能發揮最佳效果。 澳門在劇場內的作品有五個。澳門中樂團的《粵樂尋聲》,攜手粵劇名伶合演,但跟其全年劇季的節目相比,未算特別耀眼,雖然有包攬聽中樂及看粵劇觀眾的優勢,可惜票房未有特大的突破。土生土語話劇團的作品已成為澳門藝術節的必備節目,《搞邊科?》仍延續其嬉笑諷刺的特色。兩場在綜合劇院的演出,大約七成的入座率算是不錯,卻不及十年前場場爆滿的全盛期,可能是新鮮感已失,題材未有突破所致。 自家劇場的《轉角過聖誕》和四維空間的《銳舞 · 搖擺的世代》在文化中心黑盒演出,均有加場的佳績。不過黑盒座位不多,兩個作品的總觀眾量只是三百左右,未能以票房數量作較深入的分析。炫目劇團在文化中心小劇院演出的《今夜無人能睡》,雖然幾位主角均是在澳門有票房的演員,但銷情淒冷。問起一位沒買票的劇場捧場客,她說近來世界壞消息太多,戲的內容似乎十分沉重,實在不想承受了。不過對筆者來說,《今夜無人能睡》是能為藝術節爭光的戲,它挖掘人性黑暗,沒有為困局硬打開樂觀之窗,縱使票房不佳,卻絕對是整個藝術節中最值得討論的作品。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