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資報告宜透明讓公眾監管 本澳現有廿二家公共資本全資企業、公共資本控股企業及公共資本參股企業,政府每年投入公帑數以億計,然而部分公資企業的營運管理曾敲響警鐘,過去審計署和廉署揭發有公共資本企業在投資決策、營運、管理、人事聘用等存在諸多問題。 為加強監管,確保效益,公共資產監督規劃辦公室於去年初升格為局,昨首度公佈公共資本企業營運績效評核結果。首份“成績表”中,被評核的十三家公資企業獲評“A-”至“B”不等,單從評級結果來看不俗。評核結果僅公佈評級結果,公眾無法了解各企業在不同指標上的具體表現。正如一場考試只公佈總分,卻隱藏各科目得分,難以全面評估企業的營運狀況和發展潛力,更不利於公眾對公資企業的監督。 被評核企業分為商業產業和社會事業兩大類,兩者在營運績效評核指標應有不同,商業產業類應注重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社會事業類則更強調社會效益和服務品質。當局宜細化評級依據,直觀展現不同類型企業的特點和優勢,讓公眾更簡單、清楚了解公資企業的優勢和不足,方便反饋,為企業改進提供方向。 除了評級結果,還應公佈公資企業的關鍵營運資料,如營業收入、利潤、資產負債表等,以直觀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並因應不同類型的企業,根據特別公佈相應的營運指標,如對於商業產業類企業可公佈投資回報率,社會事業類則公佈服務品質、社會效益等。對於評核表現不佳、不合格的,會否公開整改計劃及進展,接受公眾的監督及評價。 雖然公眾可從公監局網頁的“公共資本企業對外公佈資料平台”上找到企業相關的財務報表及年度營運報告,但部分企業未同步更新,且公眾須於網頁逐一查找,未能快捷直觀了解企業的具體狀況。 公監局未來應持續加強對公共資本企業的監督,不斷完善評核體系和資訊公開制度,引導企業通過評核結果改進,提高營運效率,進一步保障公共資產的有效運用及保值增值。 夏 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