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場落幕保就業減震盪 衛星場的三年過渡期即將屆滿,特區政府昨表示收到三家博企決定在年底前結束十一間衛星場經營的通知,意味着幾許風光、幾許爭議的衛星場即將走進歷史。接下來,特區政府及各持份者必須妥善協調和處理,盡量緩減衛星場退場引起的社會經濟震盪。 衛星場源於澳門博彩專營時代,盛極於賭權開放後井噴式增長,對澳門經濟有過貢獻,新口岸等社區亦有圍繞衛星場而形成的“商圈”。但針冇兩頭利,畢竟賭業是特殊行業,衛星場模式長期游走於法律灰色地帶,加上有些社區“賭場多過米舖”,賭風滲透,品流複雜。集中經營、規範管理,是推動博彩業有序健康發展的必然方向。 斗轉星移,衛星場近年風光不再,但數量仍然不少,就業人數頗多。官方昨表示,衛星場本地員工五千六百人,其中約四千八百人由博企僱用或派駐,日後必須由相關公司全部吸納。衛星場主自行聘用數百人。難評估的是衛星場營運的各類外判服務所涉員工人數,以及圍繞衛星場形成的“商圈”受影響的商戶和僱員數量。 衛星場退場過程中,員工權益保障是維持社會穩定的重中之重。承批公司與原經營者須依法履行責任,通過內部消化、崗位調配等,為受影響的員工做好就業銜接與轉介等。政府須同步行動,相關部門、企業、工會協同合作,提供更全面的支援和諮詢服務;聯動博彩、餐飲、酒店等行業,提供轉職培訓與就業配對;長期跟進監察,防止過橋抽板,盡力保障員工的“飯碗”。 衛星場所在的社區營商,不少倚靠衛星場,短期內無可避免面臨顧客減少的陣痛,政府須把握時間,更多諮詢地區商戶和團體組織的意見,籌劃區域改造計劃,針對旅遊市場和消費模式的轉變,引入商業活化項目。適當調整社區規劃,優化交通配套、民生設施,為社區注入新的生機,長遠改善社區經濟生態。政府還須關注過後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如失業率上升、情緒波動、治安不穩定因素增加等,提前應對做好預案。 夏 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