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倫敦會議能否破冰? 中美在兩國元首通話後僅四天,在英國倫敦舉行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顯然,雙方對於此次會談及解決當前貿易分歧存在一定共識。日內瓦會談後,美國在對中國實施芯片等領域的制裁、中國審批出口輸美稀土的進度等,都成為此次會談的焦點,亦將體現了雙方推動問題解決的意願和期待。 倫敦會議將會是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發動“關稅戰”以來,中美雙方舉行的第二場經貿磋商。中美五月十二日在日內瓦會談達成共識後,中方嚴肅認真執行了協議,美方卻針對中國芯片產品等實施進一步限制措施。 六月五日,特朗普邀請中方進行元首對話,翌日又搶先公佈將舉行倫敦會議,種種跡象已傳遞出非常強烈的緩和信號。輿論普遍認為,眼下的倫敦會議,顯然是解決問題、尋找出路的關鍵機會。如果能够順利推進並取得實質性成果,絕對能為中美貿易關係注入強心劑。 預料雙方都會讓步 中國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劉春生九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指出,從會談角度來看,中國對美國稀土出口實施的管制措施,對美國影響顯著。特別是針對軍用領域的稀土出口限制,對美國相關產業,例如電動車市場及芯片產業,產生了重大影響,精準打擊了美國的關鍵領域。 劉春生預計,雙方在會談中將作出一定讓步。此次倫敦會議可能在關稅方面達成部分妥協。然而,在技術出口領域,雙方競爭預計將更為激烈,會談過程可能較為艱難。美國對中國芯片產業的限制與中國對稀土出口的管制形成相互牽制,增添了會談的複雜性。 事實上,美國採取這樣的措施,其背後是複雜的戰略考慮:一方面,中國在這些前沿領域的快速崛起,已經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他們企圖維持在全球高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把技術作為遏制中國發展的利器。 而中國擁有的稀土,儼如現代工業裡的“維生素”。它在全球汽車製造、航空航天、半導體和軍工等關乎國家安全與經濟命脈的領域中,扮演着無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今年四月,中國基於資源保護、產業升級和國際市場平衡等多方面考慮,決定限制一系列稀土及相關磁體產品的出口。對高度依賴中國稀土的美國汽車產業等帶來了不少衝擊,畢竟中國的稀土磁鐵加工產能佔據了全球九成以上的市場份額。 會談緩和當前局勢 對於倫敦會議的憧憬,劉春生指出,從短期來看,此次會談雖未必成為中美貿易關係的轉折點,但有助於緩和當前緊張局勢。相較於不會談,任何微小進展均對雙方有利,並防止局勢進一步惡化。根據日內瓦會談約定的九十天對等關稅暫緩期,會議結果將在該期限結束後更清晰地展現未來走向。 從長遠角度看,中美關係難以通過單次會談實現根本性改善。目前,兩國領導人尚未進行直接會晤,技術層面的會議或許能取得一定成果,但中美之間的競爭格局及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政策不會發生根本改變。因此,此次會談對中美未來貿易關係的整體走向難以產生決定性影響。 (香港九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葉永成 |
請發表評論